《花蓮有機食農教育手冊》出刊

《花蓮有機食農教育手冊》封面。圖/商訊文化提供

爲了讓縣內孩子更深入瞭解家鄉這片土地,並養成健康飲食的習慣,花蓮縣政府長期致力於推廣有機食農理念,向下紮根。透過食農教育,縣府期望孩子能從日常飲食中認識食材、烹飪與餐桌文化,進一步透過學習農作物耕種,瞭解農業生產過程與環境永續的關聯,最終培養在地消費與健康飲食的觀念,實現保障食品安全、傳承食農教育及維護環境永續的願景。《花蓮有機食農教育手冊》的編撰與推出,正是這份努力的重要體現。

花蓮擁有得天獨厚的山海資源,推廣有機農業已有25年,是全臺有機耕作面積最大的縣市。截至113年10月,花蓮的有機耕作驗證面積已達3,833.6公頃,佔全臺約3至4成的有機稻米與雜糧生產,以及超過一成的有機蔬菜產量,花蓮縣在縣長徐榛蔚的重視下,始終以永續發展爲核心施政理念,秉持《道德經》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精神,在農業生產中善待土地,避免使用化學藥劑,爲推動健康作物與環境永續而不懈努力。

在113年度的《有機食農教育手冊》中,選取了山蘇、山苦瓜、芋頭、龍鬚菜和文旦作爲重點介紹,原因有幾個:首先,這些蔬果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能培養孩子對多樣性和當地農業的認識。儘管產量不如稻米等作物高,但它們代表了花蓮獨特的農業多樣性,也引導孩子們瞭解更多元的飲食文化;其次,這些蔬果的栽培多采用友善農法或有機方式,體現了永續農業的理念;第三,這些作物與花蓮的地方文化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擁有深厚的人文故事;第四,這五種作物的營養成份相輔相成,豐富了日常飲食;最後,花蓮的小農模式不同於大規模生產,這些農作物大多由小農採用有機或友善農法,反映出花蓮對於永續農業的追求。這五種作物代表了花蓮有機生產的魅力。例如,許多人來花蓮旅遊時,喜歡點一盤炒山蘇,那脆嫩的口感吸引了許多外國遊客。

根據農業部統計,112年度全臺山蘇的種植面積及產量,花蓮縣仍居全臺之冠,258公頃的產地高達1,158公噸,其中以秀林鄉爲最多,擁有111公頃的面積和約445公噸的產量。在花蓮的村落裡,山苦瓜隨處可見,幾乎每戶原住民的家後或路旁都有它的身影。早期原住民不特別種植,因爲山苦瓜成熟後會自然掉落,重新發芽。不過,以前卻少有人種植山苦瓜,因爲產量太低,獲利不佳。經過花蓮許多小農共同努力及農改場育種成功後,山苦瓜才成爲花蓮的代表作物之一。

花蓮吉安擁有三寶,分別爲龍鬚菜、韭菜和芋頭,其中龍鬚菜曾是野菜,現在吉安已成爲全臺最主要的龍鬚菜產地。根據農業部統計,112年吉安鄉的產量爲2,552公噸,幾乎佔全臺的一半;另一項三寶:芋頭,則主要種植於干城和南華村,種植面積近200公頃,得益於中央山脈奇萊山流下的無污染水源及深厚土壤,生產出東部最著名的芋頭。衆所周知,鶴岡文旦享有盛名,但花蓮文旦的表現也不容小覷。根據農業部統計,112年花蓮縣文旦產量爲15,917公噸,佔全臺73,273公噸的二成以上。

爲了讓花蓮的孩子深入認識這片土地及享用健康飲食,花蓮縣長徐榛蔚致力於推廣有機食農,力求成爲「全國有機首都」。透過紮實的食農教育,讓孩子從食材、烹飪到餐桌文化深入瞭解,並透過農耕學習過程,理解環境永續的重要性,培養在地消費與健康飲食的觀念。

《花蓮有機食農教育手冊》的出版,不僅兼顧深度與廣度,亦具易讀性,爲花蓮有機農業教育的努力邁出了重要一步,期望未來能讓永續農業真正根植於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