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向日廣場曾是蚊子館 在地老店進駐推食魚教育活化

花蓮青年林家賢活化向日廣場,帶入手作體驗、多功能教育空間及鬼頭刀主題館等。記者王思慧/攝影

花蓮向日廣場建成近20年,曾因產權問題乏人問津,經花蓮縣政府近年投入約4500萬元經費修繕完成。除了賞鯨業者進駐近碼頭的前排空間,在地魚丸老店則利用後排空間,打造鬼頭刀主題館,今天開幕,未來持續推動食魚教育,讓更多人理解永續漁業的重要。

向日廣場原稱「鳥踏石廣場」,民國94年由當時的農委會漁業署,撥款1億3千萬元給縣府,在漁港旁興建休閒空間,2年後完工。先前變成蚊子館,縣府花費約5年的時間,歷經二期工程整修後重新開幕並招商。

農業處長陳淑雯指出,向日廣場是縣府發展海洋漁業的基地,建造完後歷經很多改變,感謝各單位的合作;這兩年透過縣府預算整建修繕,目前靠近賞鯨碼頭11處空間由漁會承租,跟賞鯨業者進駐,能活絡地方外,賞鯨遊客也可就近參觀。

陳淑雯表示,向日廣場後排10間空間裡,由魚丸店、鬼頭刀主題館等進駐,成爲海洋教育空間;而2樓16間空間招商中,會繼續爭取商家陸續進駐,讓在地生態、生活與生產共好。

去年凱米與康芮颱風造成向日廣場建物頂樓屋瓦破損,一旁的瞭望臺也因403花蓮地震及風災破損,陳淑雯說,農業處爭取到中央災復經費修繕,將陸續展開工程。

花蓮青年林家賢家裡開魚丸店,從小在漁港長大的他,決定回家鄉延續漁港文化,並串連在地青年的力量, 帶動漁港的產業轉型,發展漁港文創經濟。打算活化漁港旁閒置已久的向日廣場,帶入手作體驗、多功能教育空間及鬼頭刀主題館等。

林家賢表示,向日廣場閒置多年,之前跟縣府提計劃要活化這裡,除開設家傳的魚丸店外,還有開發食魚教育的課程,讓大家更認識魚從哪裡來,包括魚的產季、漁港文化、漁人、漁法、漁網與漁具的故事,將相關資料保留下來,讓新一代小朋友認識。

林家賢說,現在的漁獲量,過去的確有減少的狀況,現在大家更注重永續經營,鯨豚海洋生態也有愈來愈豐富的趨勢,珍貴的海洋資源需要大家一起守護。

花蓮向日廣場建成近20年,曾因產權問題乏人問津,經花蓮縣政府近年投入約4500萬元經費修繕完成。記者王思慧/攝影

花蓮青年林家賢與弟弟決定回家鄉延續漁港文化,活化漁港旁閒置已久「向日廣場」,預計帶入手作體驗、多功能教育空間、鬼頭刀主題館等。記者王思慧/攝影

向日廣場先前變成蚊子館,縣府花費約5年的時間,歷經二期工程整修後重新開幕並招商。記者王思慧/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