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強震後 中山大學直擊震央海底霧濁塵取得珍貴樣本

跨領域科研團隊施放電花火震源鎗。圖/中山大學海科院提供

花蓮強震過後,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火速聯手中研院、臺大、中央大學組跨領域團隊深入震央區域記錄海洋環境變化,首度直擊海底霧濁層(海底揚塵),成功採集樣本。海科院長廖德裕說,這些霧濁層除影響海洋生態,也是科學家解開地層中有關海底強震歷史的關鍵紀錄,對近海地震研究有突破性助益。

中山大學海科院團隊在5天的航次中,探勘斷層面、測繪海底地形,並調查地震引起的即時海洋環境變化,共完成主震與餘震區322公里的地形與底質測線,184公里的震測測線及3站水文剖面;在多處大陸斜坡探測到海底山崩造成的底質擾動,重要的是在水層中發現巨厚的霧濁層,攜回珍貴樣本。

海科院表示,曾有研究報告指出,斷層錯動可能造成地底流體逸漏,造成海水化學成分異常,誘發大範圍海底山崩,引起海底揚塵。這些物質會隨時間稀釋,因此及時進行水文地質調查尤爲重要。

中山大學在花蓮強震1周內由海科系副教授林玉詩迅速聯合中央大學、中研院與臺灣大學地球物理及化學跨領域團隊,前往花蓮外海進行水下探勘。團隊經1天顛簸的航程抵達震央區,以多音束測深儀進行海底測繪,利用底質剖面儀掃描海牀沉積物,並用水文探測器高解析反射震測技術尋找潛藏海牀下地震產生的斷層錯動。

「這是臺灣科研團隊首度直擊震央海域,觀察到非常厚且範圍廣闊的霧濁層」林玉詩強調,強震造成的海底揚塵,物理、化學特性有別於非地震時期的沉積物,未來海洋探勘再遇到相似特性沉積物,有機會揭開區域地震次數、年分等海底密碼。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院長廖德裕表示,霧濁層除影響海洋生態外,也是科學家解開海底強震歷史的關鍵紀錄,期待第一手的觀察和研究產出新科學數據,提供政府做國土規畫參考,也讓臺灣在致災性強的近海地震研究能有突破性進展。

跨領域團隊在進行夜間電火花震源及訊號接收纜線布放。圖/中山大學海科院提供

花蓮強震過後,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火速聯手中研院、臺大、中央大學組跨領域團隊深入震央區域記錄海洋環境變化,圖爲全體科研團隊合影。圖/中山大學海科院提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