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國美學VS臺灣美學 文資學者解讀爲何愛日式不愛中式

北方宮廷式建築近年在臺被視爲「華國美學建築」。(報系資料照片)

「華國美學」近年廣泛地被提及,而被冠上負面表徵的「華國美學建築」又幾乎與北方宮殿式建築畫上等號,何以廟埕甚至日本神社在臺灣都不會被視爲「威權」符號?文資學者蕭文傑指出,是否融入在地人文與風土是關鍵。

蕭文傑指出,藝術界對於何謂「華國美學建築」並沒有標準答案,但仍可歸納發現以鋼筋混泥土等時代性材料,仿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爲主。因明、清時唐山過臺灣,先民大多來自福建、廣東一帶,不太興建北方宮殿風的建築,「華國美學建築」大量在臺出現,則是國民政府來臺,而後中美斷交、退出聯合國後,以此類建築象徵「正統」的後遺症。

蕭仁杰指出,從圓山飯店的前身「臺灣大飯店」到日本「建功神社」改建的國立藝術教育館,當時這批宮殿式建築失之與臺灣庶民、在地風土人情的連結,「可說只有中國美學樣式的複製貼上」,加上「美學教育只講一半」,例如故宮的翠玉白菜,多半隻介紹原本陳設於永和宮,具有清清白白、多子多孫的美意,被推測爲光緒帝的瑾妃所擁有的嫁妝,「但光緒帝真的多子多孫嗎?」蕭仁杰認爲未親近常民生活的複製美學,是造成今日認定爲「醜」的主因。

蕭仁杰以桃園神社的參道所植的鵝卵石採用「一心六石」的排列方式爲例,即是在地工人和工法;三峽的祖師廟則有臺灣師傅的手作傳統雕塑。整體而言若能彰顯人的價值,以文資保存的角度而言才能在文化符號之外見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