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賴兩岸論述的差距

(合成圖/本報系資料照)

一直在兩岸議題上缺少論述的侯友宜,終於在訪美期間正式提出「3D策略」,這一策略包含嚇阻(Deterrence)、對話(Dialogue)、緩解局勢(De-escalation)3個維度,試圖以此維持臺海及印太地區穩定。不過,這一論述也被許多論者指出與賴清德的相似性,賴清德之前投書《華爾街日報》,提出了所謂和平四大支柱,包括「建立臺灣的威懾力」、「經濟安全是國家安全」、「基於與全世界民主國家建立夥伴關係」與「穩定而有原則的兩岸關係領導能力」等。侯友宜和賴清德都將嚇阻能力或者威懾力放在首位。

換言之,無論是國民黨還是現在執政的民進黨,其實都有意跟隨美國的戰略意圖,將大陸視爲威脅,而臺灣的應對之道是透過提升自己的嚇阻能力來防止大陸走上武統之路。也正是基於這一理解,許多人認爲大陸對侯友宜的說法會感到不滿意。

對大陸來說,這種帶有明確行動傾向的防衛性論述,當然會讓大陸產生排斥心理,雙方很難在互相懷疑乃至防備的前提下展開真正的合作。但是,這並不等於大陸會天真地期待國民黨能以大陸的戰略利益爲依歸,恰恰相反,經過多年的互動,大陸深知國共之間也有許多根本性分歧,即便是在過去兩岸還有一中默契的情況下,依然還有不容易逾越的深水區,如今國民黨在一中問題上更加曖昧,國共之間自然就會更加漸行漸遠。

也正因爲大陸不會對國民黨抱有過高的期待,在大陸堅持「以我爲主」的同時,還是會理性看待藍綠之間的差異。其實觀察侯友宜的論述邏輯即可明瞭,雖然他強調嚇阻的首要地位,但最終還是服務於對話和緩解局勢,這恰恰是與賴清德的本質不同。

賴清德一方面致力於經濟層面與大陸脫鉤,另一方面則繼續走所謂的價值觀外交,全面擁抱以美國爲首的西方陣營,這些也正是蔡英文政府現在所選擇的政治經濟路線,大陸深知其弊端,知道這是明確地選邊站隊,服務於美國的戰略目標,而在中美對抗的大背景下,賴清德的這一選擇無異於告訴大陸,雙方沒有任何對話空間。

有意思的是,賴清德的論述最後落腳在兩岸關係領導能力,這是國民黨所沒有的說法,亦即賴清德還希望與大陸爭奪兩岸關係主導權,這自然是與大陸眼下的核心戰略完全南轅北轍,而國民黨恰恰迴避了這一矛盾。

對比之下就會發現,雖然侯友宜和賴清德的戰略出發點類似,但最終二者的戰略方向並不相同,對大陸來說,二者與大陸的分歧程度乃至敵對程度也都判若天淵,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侯友宜也當然不會天真地期待大陸會接受乃至忍受,他的核心目標應該是得到美國的信任,對臺灣的候選人來說,在美國要求選邊站隊的壓力愈來愈大的情況下,爭取得到美國的信任纔是當務之急,從這個角度看,侯友宜這一局當然沒有失分,甚至還可能得分,而對大陸來說,後續也勢必要分別表達一下立場,一方面要阻斷賴清德的論述變成現實,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侯友宜在親美的道路上走得過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