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全球破7千例 專家:做好預防不用過度恐慌

猴痘疫情蔓延歐美多國,專家建議,勤洗手可避免接觸傳染,有防範各式病毒入侵。(本報資料照)

猴痘在全球累積7000多例案例,引起世界衛生組織注意,以往未關注猴痘的各國媒體,現也開始報導疫情,令許多民衆開始擔心另一波疫情入侵臺灣。專家指出,全球在猴痘疫情的監測與研究都還在進行中,我國公衛醫療系統也應做好相應的預防,民衆則不需太過恐慌。

經過新冠病毒大流行,社會大衆容易以面對新冠病毒的視角看待猴痘,臺灣科技媒體中心今邀請多名專家許行記者會,說明過往累積與最新的研究證據。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張雯表示,猴痘病毒大小約350奈米,基因體較大且蛋白質構造複雜,因此讓抗體可以結合的目標很多,相對能逃脫人體免疫系統的攻擊是比較難的,不像新冠病毒是隻要棘蛋白有突變就會讓抗體失效。且猴痘感染後病徵明顯,相對容易偵測,也容易阻斷傳播路徑,加上已有的天花疫苗可以抵抗猴痘,需要準備應對猴痘的時間相對較充足。

國立中興大學微生物暨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徐維莉說明,1970年首度發現猴痘感染人之後,持續追蹤每10年猴痘感染的族羣,發現感染的人數呈倍數增加,且確診者年齡有上升的趨勢,感染年齡從1970年代主要是4歲,到2010年代的21歲,而2022這一波猴痘疫情則是40至50歲以下。

徐維莉指出,這反映了猴痘的流行,可能和1980年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有關,此時間點之後的學齡前小孩沒有接種疫苗,隨着年齡、社交圈增長,也增加了猴痘傳播的機會。

現行預防猴痘的疫苗,第3代的天花疫苗經過多次實驗,讓病毒弱化到無法在細胞中自行復制,比起第1、第2代的疫苗相對更穩定。徐維莉指出,曾接種過天花疫苗者的發病率較低,比例在4%至21%之間。

徐維莉也提醒目前猴痘病毒的研究仍很少,仍以非洲的研究文獻爲主,且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天花疫苗接種後人體產生的抗體可以維持多久。她建議,應該要評估讓醫護人員等高風險族羣接種天花疫苗,以及考慮成人接種疫苗以保護兒童。

徐維莉認爲,由於事先沒有預料到這個疾病,再加上這個病毒傳播途徑很廣,傳播途徑包括直接接觸、體液、間接接觸污染的物品,相較其它病毒,猴痘病毒離開人體可在環境中存活35周,而引起一些擔憂。徐也強調,其實科學家對猴痘已經有既有的認識,比起新冠病毒更能掌控,根據已知的資訊好好防範則不用太恐慌。

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系助理教授劉新梧表示,首例非洲以外的猴痘感染是在2003年的美國,當時是因爲從非洲迦納進口了囓齒目動物,傳染給飼養其他囓齒類動物(草原犬鼠、土撥鼠)的孩童。臺灣有些民衆也會飼養囓齒類動物,但目前民衆也不需過度擔心家中寵物鼠染上猴痘,猴痘目前在臺灣只有1個人類案例,飼養中的寵物基本上是安全的。

劉新梧表示,比較需要擔心的是未來國外進口的動物,建議不論是作爲寵物或是實驗的動物,可以新增檢驗猴痘的項目,也可以觀察動物是否有出現感染後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