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血球製造奈米載體 國衛院研發化療新藥潛力十足

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黃東明。(陳人齊 攝)

國家衛生研究院今日發表一項可望應用在癌症治療的新技術,以人體血液中的紅血球製造紅血球微囊(RBC- derived vesicles RDVs)當作奈米載體,包裹俗稱「小紅莓」的抗癌藥物阿黴素,經動物實驗證實可在低劑量藥物使用下抑制癌細胞生長,此外紅血球微囊還可裝載氧化鐵粒子、光敏感物質,未來也有機會應用在幹細胞標定、核磁造影追蹤等,用途可說是相當廣泛。

這項以人體紅血球製造紅血球微囊包裹的新穎奈米技術,是由國衛院生醫工程與奈米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黃東明帶領的團隊進行開發,目前已獲我國及美國專利,並分別在第10屆、第18屆新創獎獲肯定。

黃東明表示,目前市場上所用或開發的奈米載體都是以生物體外的材料進行人工合成,如聚合物或無機物材料製成,雖然具有精準調控合成的優勢,但有溶解性較差、對細胞產生毒性等問題;脂質奈米粒子合成雖具較佳的生物相容性,但裝載藥物效率卻較差。

而用人體紅血球製成的紅血球微囊,不僅沒有毒性問題,還能提高藥物的裝載效率。黃東明表示,紅血球因沒有細胞核,結構較其他細胞來的單純,加上紅血球本身帶氧,讓阿黴素在進入癌細胞後不易被溶酶小體排出,反而因大量的活性氧促使阿黴素攻擊粒腺體,導致癌細胞凋亡。

動物實驗中也看到,使用紅血球微囊包裹阿黴素的組別,與未使用藥物的對照組相比,同樣能達到縮小癌細胞的目標,效果甚至略勝使用傳統載體阿黴素的組別。不過黃東明認爲,這項發明最重要的意義在於紅血球微囊的阿黴素使用量,僅需傳統版本的1/50,不僅有望減輕人體副作用,未來甚至能以增加劑量的方式改善療效。

黃東明指出,根據目前線索推測,紅血球微囊包裹的阿黴素使用,可能有助於抗藥性癌症、轉移性癌症、胰臟癌、腦癌等治療,將來如正式應用在醫療,也僅需由病人自體或健康捐贈者的血液製造微囊奈米粒子來包裹阿黴素,作業時間僅需數小時,爲癌症病患提供精準治療的新契機。

至於此技術是否能應用於更多癌別?黃東明表示,目前仍有待更多動物實驗證實,目前將先專注在腦癌藥物開發,如一切順利有機會在2~3年內進入人體臨牀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