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後,留在蘇區的領導大部分是主席的人,他們是什麼結局?
長征在中國歷史,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無法想象當年如果沒有萬里長征,沒有後來的遵義會議,中國共產黨將會走向何方?
人們都知道紅軍長征艱險困難,歷經重重磨難,九死一生,但不知道的是,其實那些留在蘇區,原地堅守的將士們曾面臨過更大的挑戰。
紅軍長征時,毛主席險些留在蘇區,沒有離開,毛主席離開後,留在蘇區的大多都是和毛主席關係很好的將士。
那紅軍長征之際,都有誰留在了蘇區?他們後來的結局又是怎樣的?
1933年、1934年正值多事之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矛盾日益尖銳,由於部分領導人員的判斷錯誤,實行錯誤戰略,導致紅軍屢戰屢敗,蘇區日益縮小,損失非常嚴重。
中央蘇區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失敗後,共產黨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困難,將主力軍退出蘇區,進行戰略轉移是他們最好的辦法,也是唯一的退路。
當時情況非常危急,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東線和北線都被敵人突破,西線也越來越困難,若想打破敵人的圍剿,只剩下了長征這一條道路。
那應該如何安排紅軍轉移?制定什麼樣的戰略,又該派誰守在蘇區?成了大家爭執不休的問題。
當時,毛主席曾提出過留在蘇區的想法,毛主席在長征之前給博古同志寫過一封信,在信中明確提出過自己想留在蘇區的想法,他認爲帶紅軍轉移很重要,留在蘇區策應也同樣重要。
他與第一、第三軍團領導交換過意見,部分領導同意了他留在蘇區的想法,願意和他在中央蘇區繼續和敵人戰鬥。
其次,紅軍制定戰略轉移計劃時,並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他們不清楚離開蘇區後還會不會回來,所以毛主席想爲紅軍守住後方,歡迎中央重回蘇區。
其三,毛主席有過人軍事部署能力,他留在蘇區對蘇區的將士來說,無疑是一針強心劑,但周總理卻覺得離開蘇區和紅軍一同轉移,纔是毛主席的最佳選擇。
長征之前,毛主席和周總理促膝長談過多次,最後才下定決心與大部隊一同轉移。
紅軍萬里長征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長征翻雪山、過草地、過鐵索橋的故事至今還在爲大家傳唱。
萬里長征已如此艱險,留守蘇區面臨的困難比他們有過之而無不及,留守紅軍是一個被掩藏在時光裡的名字。
中央紅軍主力軍轉移時,有一萬多名紅軍將士、游擊隊員、患病傷員留在了中央蘇區,堅守這片土地,他們在這裡和敵人展開了激烈搏鬥。
翟秋白、何叔衡、劉伯堅……經歷三年游擊戰,他們用生命在掩護紅軍主力軍突圍。
留下的紅軍戰士做出了巨大犧牲,許多戰士就這樣死在了敵人手中,再也沒能醒來。
長征前夕,中央在蘇區設立了新的黨政領導機關中共中央分局,主要由賀昌、陳毅、項英、陳潭秋、瞿秋白等人組成,他們帶領一萬多名紅軍、傷病人員、游擊隊員和敵人作戰,掩護主力軍突圍。
紅軍離開時,敵人對蘇區展開了大規模進攻,59歲的革命長者何叔衡、一腔赤誠的文化宣傳者瞿秋白、身患重病的方誌敏以不同的方式守衛軍民,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就連陳毅將軍也差點犧牲。
方誌敏是最早開展農民運動的中共領導人之一,他建立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最早的蘇維埃政權之一。
紅軍轉移期間,他的身體一直不好,留在了蘇區。
當時前線作戰緊張,方誌敏身體患病,無法騎馬走路,可即便如此,他還是親自上了戰場。
1935年,他帶軍與敵人作戰時,受到敵人優勢兵力攻擊,被敵軍所俘虜,他在危機時刻留下了肺腑之言《方誌敏自述》。
他在自述中再次重申了自己的志向,他願意犧牲一切,哪怕是把生命貢獻給蘇維埃和革命事業都在所不惜,他堅信革命必然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被敵人抓進監獄後,他無畏又坦然,他以爲自己命不久矣,會被國民黨人殘忍殺害,可是蔣介石卻沒打算放過他。
蔣介石爲了擊破共產黨人的心理防線,得到更多機密消息,專門向部下下達命令,想辦法勸降方誌敏。
國民黨人對他予以高官厚祿,勸他投降,可方誌敏卻沒有絲毫動搖。
他在監獄中筆耕不輟,總結革命鬥爭經驗,寫下了《我從事革命鬥爭的略述》等文稿,並秘密將這些文稿幾經周折,送到了中共中央上海辦事處同志的手中。
方誌敏字裡行間書寫的都是他對革命事業的看法、經驗和信心,他這副態度徹底激怒了國民黨人。
1935年8月,國民黨當局認爲方誌敏態度堅決,是不可能背叛共產黨的,立即變了一副嘴臉,在8月6日早上,提前對方誌敏行刑,以殘忍的方式在南昌殺害了他,方誌敏去世的時候只有36歲。
留守在蘇區的瞿秋白同樣是在突圍的過程中被敵人抓捕的,他和方誌敏一樣文采斐然,不僅是一位堅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而且還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是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他是老一輩革命家、早期領導人,同時也是詩人和文學家,他通過舊體詩詞、通俗歌謠、新詩等多種體裁記錄着他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一腔熱血。
瞿秋白是堅定的共產主義者,他受十月革命影響較大,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主要傳播者之一,曾擔任過《熱血日報》的主編,爲傳播共產主義思想立下過汗馬功勞。
他的經歷與方誌敏較爲相似,紅軍長征時期,瞿秋白深受肺病的困擾,身體一直不好,一邊堅持與敵人打游擊戰,一邊從事宣傳等工作。
1935年4月,瞿秋白因爲叛徒泄露消息被敵人圍捕,關進了監獄,他在獄中寫下了《多餘的話》,表達自己的經歷與心路歷程。
瞿秋白被抓捕後,同樣受到過國民黨人的威逼利誘,他的態度堅定,絕不屈服,因此而殞命。
1935年6月18日,他在寫完最後一首詩後英勇就義,去世時只有36歲。
在留守蘇區的部隊中,還有更加年輕的面孔,擔任紅軍高級指揮員的賀昌於1935年3月10日率領部隊與敵軍作戰,遭到敵人伏擊,這個不到三十歲的年輕小夥在戰場上失去了性命,再也沒能醒來。
當時,戰傷未愈的陳毅同樣被留在了蘇區鎮守,由於他身體不便,所以無法跟着紅軍一起長征,周恩來臨行前還特意去看望了陳毅,與他告別。
陳毅是高級幹部,本應隨紅軍一起戰略轉移,可是因爲他在江西待了很多年,既有名望又懂地形,留下來能夠穩定軍心,團結羣衆。
對於陳毅來說,無論是去長征還是留在蘇區,只要能做對革命有益的事情,他就在所不辭。
駐守蘇區與敵人作戰期間,他幾次遇險,差點喪命於此,好在他逢凶化吉挺了過去,成了留守蘇區領導裡面少有的親眼見證新中國成立的革命者。
在蘇區與敵人打游擊戰的那段生活分外艱苦,陳毅當時久病未愈,傷口化膿,卻沒有足夠的藥物,他在受傷的情況下與戰士一同上前線,整日穿梭在山嶺和密林間。
打游擊戰期間,突然被襲擊,斷糧都是常有的事,有一次,陳毅遭到敵人圍攻,趴在草地裡呆了三天才扛過去,這三天裡他只能喝水溝裡的水。
留守蘇區的領導和戰士死亡的消息傳到紅軍大部隊中,傳到了毛主席的耳中,毛主席也不禁爲之神傷嘆惋。
選擇留在蘇區的紅軍領導裡有很多都是毛主席的追隨者,他們在危急時刻做出留下的決定,他們爲了保留革命火種付出了慘痛代價。
事實證明,他們的犧牲是值得的,紅軍歷盡千難萬險走完了千里長征路,順利扭轉局勢,紅軍長征的勝利爲開展抗日戰爭新局面創造了重要條件,是他們用自己的生命爲紅軍轉移爭取到了喘息的機會。
紅軍長征期間,對於共產黨人來說是至暗時刻,毛主席作爲紅軍中的主力軍,他的一言一行至關重要。
當時,黨內有不少激進人士想要打壓毛主席,削弱他的影響力,沒想到毛主席竟如此高瞻遠矚,在離開蘇區的時候就提前部署,留下了可信可用的人才,在紅軍長征時,也做出正確決定,帶領紅軍走完長征路,實現了形勢的逆轉。
那些翻山越嶺,踏上長征路的將士值得被肯定,這些留在蘇區,選擇背水一戰的人同樣值得被肯定與尊重。
共產黨的革命道路走的非常艱辛,毛主席這一路也經歷了許多磨難,共產黨人在不同的歷史時刻,在不同的地區,在不同的崗位上捍衛自己心中的信念,他們的名字的故事值得被銘記。
作品聲明:內容取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