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危機下…航商競爭力 面臨大洗牌

貨櫃航商今(15)日起將大漲一波運價,不過,航商們均表示,漲價已經勢在必行,業界關注的重點在於,船舶能否順利調度,以利艙位流通性;若運價漲過頭,對於航商、物流業者與貨主乃至於消費者而言,恐都不是好事。

航商指出,部分大型貨櫃輪業者,船舶老舊且沒有在疫情時期大量造船,在紅海危機下,全球航商競爭力將出現洗牌效應,臺灣貨櫃三雄可望突出。

航運業者指出,去年12月下旬出發,從遠東繞行好望角到歐洲的船舶,部分聽說才陸續到港,而多數的貨櫃輪裝卸完成後回程啓航,迄今尚未回到亞洲的碼頭,但戰事仍在持續,船舶已經缺到北美線,運力排擠的外溢效應也持續擴大。

運價方面,航商指出,1月15日起,從亞洲要出貨到歐洲的貨主每FEU(40呎櫃)至少6,000美元起跳,如果是到美東就不止這個價了,至少是7,500美元。另外,每櫃的行情價尚未加上各類的附加費用,若各類費用合計,價格非常驚人,因爲各類附加費用加總可能就上看3,000美元。

雖然運價直直漲,並非所有的航商、貨攬業者都開心。

相關業者指出,全球已經被通膨問題搞的烏煙瘴氣,海運價格高漲且持續下去,這對大家都不是好事,漲太高、超過貨主或者市場所能負擔的合理價格,反而扼殺其流通性。

不過也有業者抱持樂觀的態度,部分業者也說,即使維持當前的貨櫃運價,航商與相關業者首季都將大賺,若這個價格常態化,那航商將成爲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