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危機疊加地緣政治挑戰 陸央企中遠海運擲千億造船

受到紅海危機、地緣政治挑戰,大陸央企中遠海運集團近期豪擲千億造船。(美聯社)

近期大陸航運央企正豪擲資金造船,財新網報導,中遠海運旗下中遠海發在8月30日發佈公告稱已簽署42艘散貨船建造及租賃協議,涉及新船建造總金額達人民幣127億元,加上此前旗下中遠海控宣佈投入人民幣153億元造船,合計約人民幣280億元(約合新臺幣1,197億元)。分析認爲中遠海運大規模造船與紅海危機與地緣政治紛擾造成運力不確定下,央企承擔「國貨國運」責任有關。

公告指出,中遠海發將委託中遠海運集團旗下船廠建造20艘散貨船,其爲甲醇燃料系統預留型船舶;委託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澄西船廠建造22艘散貨船,包括5艘6.4萬載重噸、2艘8.2萬載重噸以及35艘8萬載重噸級船舶。

據計劃,前述42艘新船將於2026年至2027年陸續下水交付,船舶將全部長期租賃給中遠海運集團旗下中遠海運散運經營,租賃有效期至2044年年底。根據公告,雙方年度租賃交易額上限爲人民幣19億元,據此計算的總租賃金額最高可達人民幣301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遠海運集團旗下集裝箱航運平臺中遠海控在8月29日也宣佈大規模造船計劃,公告將在集團旗下船廠建造12艘14000標準箱甲醇雙動力船,總造價達人民幣153億元。半年報顯示,中遠海控上半年實現歸母淨利潤人民幣168.7億元。而這次造船距離上次已經時隔兩年。

一段時間以來,紅海危機持續延燒疊加世界政治的巨大不確定性,反促使船舶資產備受追捧,全球船東爭相搶購船舶,造船廠產能異常緊張、主流船廠船塢排期已至2028年到2029年,新船造價亦逼近歷史最高。航運央企除承擔「國貨國運」責任外,還需在日益嚴苛的環保政策下保持船隊競爭力。

除了大陸以外,箭亞船舶經紀公司董事黃健指出,南韓、東南亞的印尼等也倡導「國貨國運」,訂造新船擴大船隊規模。

克拉克森數據顯示,2024年1至7月,全球新造船市場成交8845萬載重噸船舶,年增17.95%,比2022年增長38.72%,僅比2021年少13.69%。而以成交額計算,今年前7月已達1,145億美元,相比之前三年金額均高出近二分之一。繼2021年集裝箱船訂造熱後,造船市場迎來新一波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