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文學、文資、劇場、攝影 臺北文化獎4得主出爐

王慶麟自《創世紀》、《幼獅文藝》到聯合報副刊從事編輯工作近40年,對提攜文壇青年後輩不遺餘力。(北市文化局提供)

米復國長期致力文化資產保存工作,替市民與臺北市歷史文化搭建起溝通的橋樑。(北市文化局提供)

姚立羣自2008年接任臺北市「牯嶺街小劇場」館長至今,投入共融藝術也培育創作者。(北市文化局提供)

張幹琦是紀實攝影創作者,長年專注地緣政治、邊緣族羣等題材,時常深入險境拍攝。(北市文化局提供)

第27屆臺北文化獎得主名單9日揭曉,本屆以「關注文化發展,透過各文化與藝術領域的實踐,引領檯北多元文化風貌」爲重點,北市文化局表示,歷經兩個月公開徵選,由臺灣現代詩啓發者瘂弦、文資學者米復國、牯嶺街小劇場掌門人姚立羣、紀實攝影詩人張幹琦這4位脫穎而出。

瘂弦本名王慶麟,1932年生於河南並於少年時期來臺,自《創世紀》、《幼獅文藝》到聯合報副刊從事編輯工作近40年,也策劃主辦「聯合報文學獎」,鼓勵全球華人作家投稿、主編多部重要選集,也培育諸多人才,在文學領域貢獻卓絕,獲文化獎遴選委員們一致推舉得獎。

1954年生於高雄的米復國,長期致力文化資產保存工作,深入研究臺灣公共住宅政策、歷史調查研究、年長者等居住平權課題,文化獎遴選委員會表示,他不僅熟稔文資保存法令與現代思維,也能從相關法規中提出關鍵性文化平權概念,長年提供政府機關寶貴建議,促使文資保存更周全。

姚立羣1965年生於高雄,自2008年接任臺北市「牯嶺街小劇場」館長至今,文化獎遴選委員會說明,姚立羣策展多年的「第六種官能表演藝術祭」,是臺灣最早引入並探討障礙者藝術文化平權議題的平臺,他籌劃的各項培育計劃,不但促成臺灣與國際交流,更打造牯嶺街小劇場成爲表演藝術的共創實驗基地。

被譽爲「帶着相機的詩人」的張幹琦,1961年生於臺中,是紀實攝影創作者,長年專注地緣政治、邊緣族羣等題材,爲如實呈現社會弱勢一面,時常深入險境,像搬進環境惡劣的紐約唐人街公寓近距離觀察非法移民、耗時6年拍攝龍發堂精神病患收容所、五度深入烏俄戰爭紀錄戰場等。

文化獎遴選委員會指出,貧困家境磨練出張幹琦的堅毅,他能以極耐力貼身拍攝《脫北者》、《我願意》、《唐人街》、《囍》、《邦戈熱》等作品,件件流露細膩與穿透力。

文化局表示,第27屆臺北文化獎選拔4位來自文學、文資、劇場、攝影界等不同領域的優秀得主,將於11月於臺北市中山堂舉行頒獎典禮,表揚得主對文化藝術無私貢獻與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