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基金會公開鯨豚目擊資料庫

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致力海洋保育長達20多年,圖爲解說員胡潔曦拍下的虎鯨。(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提供/羅亦晽花蓮傳真)

黑潮海洋文化基金會致力海洋保育逾20年,透過解說員在花蓮海域賞鯨航程中,記錄鯨豚種類、出沒時空,迄今累計上萬筆資訊,爲全臺之最,基金會不藏私,將資料庫公開至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BIF),供各領域的人員使用,可望激起各研究面向不同的火花。

黑潮基金會表示,此次開放的是全臺目前最大鯨豚目擊資料庫,不僅資料量大、涵蓋時間長,更包含數種罕見種類的紀錄,如角島鯨與大翅鯨,飛旋海豚資料筆數更在GBIF上位居世界之冠,民衆只要透過電腦就能線上查找東部海域的鯨豚。

黑潮鯨豚保育研究員胡潔曦指出,海洋研究費用昂貴,1天海上調查常要花費好幾萬元,經費不足一直是海洋研究面臨的困境,但黑潮基金會不藏私,開放資料庫讓更多跨領域人員自由取用,將可避免資料重複蒐集、拓展研究廣度、整合國際間研究,加速科學研究進展,達成環境保育的終極目標。

黑潮基金會公開的資料已運用在許多研究,如花蓮海域鯨豚的時空分佈研究、海洋保育署「海洋公民科學數據鬆」比賽,及花蓮常見鯨豚分佈熱區、鯨豚生物多樣性盤點,另有數篇以全球爲尺度的生態研究均引用黑潮的鯨豚資料。

另外,黑潮基金會近年也在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協助下,於生物多樣性資料期刊(Biodiversity Data Journal)發表資料論文,並翻譯中文版說明,完整彙整資料蒐集方式、背景、欄位定義與使用限制,讓使用者清楚蒐集的鯨豚資料細節。

黑潮基金會表示,國內有愈來愈多單位、研究學者參與資料開放,目前臺灣在GBIF資料平臺上開放的資料量排名亞洲第2、超過1700萬筆紀錄,期待這些資料能在不同研究面向中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