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青年放棄鐵飯碗,花13年學會一項手藝,全世界沒有第二個人會
“任何奢侈品,在龍鱗裝面前都會黯然失色!”
中國人的審美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就連奢侈品都做到了“遙遙領先”,比如雲錦、青花瓷、雲子、銅菸灰墨等,隨便拿出來一樣都是大雅之物。
但令人意外的是,這些頂級奢侈品在龍鱗裝面前依舊不夠看!
如今能夠製作龍鱗裝的人全世界範圍有且只有一人,而且他做出的龍鱗裝要比古代工匠所做的還要精湛,用巧奪天工來形容都不爲過!
那麼這個人到底是誰呢?他又是如何在龍鱗裝失傳的情況下,還能將它完美復原並且改進的呢?
放棄鐵飯碗,創造不可能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張曉棟,他跟所有的普通人一樣,從出生以來就按部就班,唯一不同的就是比較喜歡讀書而已。
在2008年,27歲的張曉棟讀到了一本叫做《古籍版本鑑定叢談》的書,那是他第一次得知原來世界上還有一種龍鱗裝的技藝。
書上形容使用龍鱗裝的書籍在翻開的時候如同龍鱗飛舞,哪怕沒有插畫也能做到圖文相依!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一本2.5維書籍。
但遺憾的是這種書籍的製作方法並沒有被傳承下來,因爲龍鱗裝書這件事本身很吃力不討好,工藝複雜且繁瑣。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因爲龍鱗裝書的製作成本實在是太高,對於工匠的技術和紙張的質地有着極高的要求,這種裝書方式一般只針對古代皇帝,就連一些皇親國戚都無福享用。
更別說流傳在民間,壓根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就連唐朝聖僧唐三藏也只能用簡化版的“蝴蝶裝”,可見龍鱗裝的稀有程度。
正常人看到這些頂多就是當成一個冷知識而已,但張曉棟不一樣,他僅僅是憑藉文字就想象到了龍鱗裝帶給人的震撼。
從那一刻起張曉棟命運的齒輪就開始轉動了,他打算放棄自己的鐵飯碗,專心研究龍鱗裝!
爲了達到最完美的效果,他不惜潛心研究了13年,龍鱗裝終於被他給復原出來了。
他製作的《32纂金剛經》攤開長達八米,每一頁都是獨立存在的,但每一頁之間又彼此關聯,就像是一部會動的畫作一般。
遇到微風或者是被人輕輕撥弄的時候,美得讓人感覺不真實,彷彿這真的是一條蜿蜒在桌面上的真龍,讓人看得歎爲觀止!
從未想過有一天平平無奇的書籍還能變得如此立體,哪怕隔着屏幕都能讓人感到震撼,難以想象他爲此付出了多少心血。
單是那本《紅樓夢》就分成了8個部分,每個部分50斤,每翻一頁都是一種全新的視覺體驗,將文字和圖畫結合得恰到好處,所謂身臨其境不過如此。
這種感覺絕對不是傳統圖書上面的插畫可以比擬的,完全就不是一個等級,視覺上的觀感差距太大。
不僅如此,張曉棟還別出心裁不僅裝書,還對一些傳統的畫作進行了創新,將古畫用龍鱗裝的方式打開,給人帶來的衝擊實在是太大了。
明明只是一個一本書的厚度,但在展開之後就是一幅“千里江山圖”,這樣的場景怎麼會不讓人激動呢?
有了這一次的經驗,張曉棟還再次創新,將畫作給升級到2.5維,龍鱗收起的時候就是一些碎紙條,但龍鱗翹起的時候又成了一幅畫作。
特別是那幅佛像畫,看起來栩栩如生,雖說不及親眼所見實物來得真實,但也足夠讓人嘖嘖稱奇。
在威尼斯藝術雙年展上,他向全世界展示了什麼叫作“中國之美”,不少老外都在他的作品面前流連忘返,忍不住拍照留念。
他們直言不諱地說:“雖然看不懂上面的文字,但這種工藝技術,和無可複製的圖案就值得我們欣賞了!”
從此不少人都覺得張曉棟真是一個天才,讓古老的技藝再次“活”了過來,但事實上張曉棟也是普通人,只不過他比大多數人更加努力而已!
絕非天才,只是努力
“天才”一稱對於張曉棟來說只是一種自謙的說辭而已,因爲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爲了復刻龍鱗裝到底付出了多少。
其實龍鱗裝這種裝書工藝並不是很難,只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精力就可以複製出一個差不多作品,但張曉棟偏偏要給自己找苦吃。
他覺得過去的龍鱗裝固然精美,但明顯不夠完善,他不僅要將龍鱗裝復刻出來,而且還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對龍鱗裝進行改進。
爲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張曉棟爲此翻閱了大量的書籍,不斷地從中篩選有用的信息,然後進行整合總結,終於完成了他的第一個目標——復刻。
這對於張曉棟來說只是成功的一小步,因爲他沒有師父教導,想要獨立去改善龍鱗裝還是非常困難的,他只能去請教一些書籍裝訂的老前輩,從他們那裡獲取靈感和建議。
但當時的張曉棟沒有什麼名氣,爲了能夠得到那些老前輩的指點,他每一次唐突的打擾都要做很長時間的心理建設。
好在學術界前輩並沒有藏私,他們在知道張曉棟想要重現龍鱗裝的輝煌時,每一個都是傾囊所授,將自己的見解一股腦地說給張曉棟聽。
張曉棟在這一階段學習到了不少他從前從未接觸過的知識,並且在專業能力上快速精進,也許這就是“得道者多助”的真實寫照。
但學習再多都只是一些理論,畢竟誰都沒有去想過做龍鱗裝,只能提一些建設性意見而已,具體的實操還是需要張曉棟親自去完成。
爲了這件事兒他打磨了13年,從選紙再到剪裁、裝訂基本上都是他自己一個人慢慢弄出來的,其中辛酸不足爲外人道也。
而張曉棟唯一的成功秘訣就是——一生只做好一件事。
一生只爲做好一件事
爲了找到最合適做龍鱗裝的紙張,張曉棟幾乎走遍了生產紙張的地方,從這些樣紙中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終才確定到底用哪一種。
有時候他覺得某種紙張沒有問題,可以製作龍鱗裝,但結果確實恰恰相反,跟他的預期大相徑庭。
如果是僅僅用一張或者十幾張就能測試出來還好,可倒黴的時候他往往是裝訂成冊之後才發現整體不平整或者是某些地方看起來不和諧。
所以在找到合適的紙張前,張曉棟走了很多的彎路,但你能想到這還只是他在做龍鱗裝中的一小部分曲折。
因爲龍鱗裝不僅對於紙張的要求高,而且還對工匠的技術要求也很嚴苛,有了合適的紙張並不是萬事大吉,在製作龍鱗裝的時候還要時刻保持謹慎,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從頭再來。
這個過程有多折磨人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要不是張曉棟本身就是一個耐得住性子的人,恐怕他早就宣告失敗了。
但不管龍鱗裝再精美,它的商業價值始終有限,所以張曉棟爲了省錢,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都是饅頭就着鹹菜嚥下,這樣的日子他自己都不知道過了多久。
不得不承認,張曉棟是笨拙的,他並不聰明,但他願意爲了一件事付出全部的精力和時間,這纔是他成功的關鍵所在。
當張曉棟穿着風衣走在夕陽下時,他的長長的背影顯得很是落寞,但又如同一個浪漫的詩人一樣,堅守着自己的執着。
這個社會太浮躁,缺少的就是像張曉棟這樣的“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