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艦彈射器 有沒有差很多
江南造船廠舉行福建艦下水命名儀式。(新華社)
美國「福特」號(USS Gerald R. Ford,CVN-78)超級航母穿越大西洋的畫面。(美國海軍)
陸媒報導稱,大陸第3艘航空母艦「福建艦」已在進行電磁彈射器的實驗,這意味着中國大陸成了除美國以外,第2個具備電磁彈射系統的國家,其性能必然快速追近美國的航空母艦,值得國人格外留意。很長一段時間,航空母艦彈射器一直是美國的獨門絕活,這也是美國海軍稱霸全球的關鍵技術。
最早的飛機彈射器,可追溯到萊特兄弟時期,當時萊特兄弟對於飛機的升力並沒有把握,所以他們極盡全力在爲飛機減重,甚至連輪子都不安裝了,那麼飛機該如何滑跑?他們發明了一種重力彈射裝置,將飛機固定在一段平直的滑軌上,滑軌上有車安裝飛機,機前方有個鉤子,與滑軌的繩索固定,而繩索的末端是個高臺,高臺上綁着重錘。當飛機要起飛時,飛行員(也就是萊特兄弟其中一人)啓動飛機引擎開足馬力,然後重錘落下、拉動繩子、車載着飛機向前衝刺,飛機順着這股力量,加上引擎的推力而起飛。
之後其他的航空先驅也陸續發明了各種不同原理的彈射器,包括壓縮空氣、火藥動力、液壓動力等等,到了二戰時期,火藥彈射器大量部署在巡洋艦、戰鬥艦的後方甲板,它可以在幾公尺內,就把水上觀測飛機彈射出去。但因爲功率不足,無法應用在大型飛機上。因此那時代的航空母艦,使用的是體積較大的液壓彈射器。
有意思的是,當時航空母艦的彈射器並不是加裝在飛行甲板上,而是安裝在機庫裡,這是因爲螺旋槳戰機所需要的滑跑距離不長,開足馬力就可以升空。爲了更快速的釋放飛機,那麼利用彈射器,就可以把飛機從機庫裡直接發射,多好的設計!但是實戰中卻發現,機庫空間有限,發射飛機過於危險,這使得液壓彈射器使用率很低,反而佔用了機庫空間,因此到二戰後期,多數航空母艦機庫裡的液壓彈射器都拆除了。
到了1950年,戰機進入噴射機時代,飛機變得比以前更重,這使得飛機的滑跑距離愈來愈長,這在陸地機場的影響較小,但是航空母艦的有限空間,無法提供足夠的滑跑距離,要是升力不足就會栽入海中,因此彈射器再一次登上航艦甲板。舊式的液壓彈射器加速度不足,硬要增壓會引發爆炸的風險,美國的液壓彈射器就曾發生管線爆炸造成嚴重死傷。所幸英國人發明了較安全的蒸汽氣彈射器,並應用在英國的航空母艦上,隨後美國也引進了這套技術,才使得美國走向超級航空母艦的地位。現在的10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使用的C-13型蒸汽彈射器,其技術原理還是源自英國。
雖然蒸汽彈射器性能可靠,但是它需要消耗大量的淡水,而這些淡水又來自於航空母艦的蒸汽鍋爐,用的太頻繁會降低軍艦的動力。以美國小鷹級航空母艦的C-13彈射器爲例,一次彈射就要消耗625公斤的蒸汽和1噸左右的緩衝淡水,這些蒸汽在彈射後就散失到環境,如果航艦以每分鐘1架的速度進行緊急彈射起飛,那麼連續彈射8架飛機之後,航艦的鍋爐蒸汽壓力就會損失20%,整個動力就會損失32%,船速就會下降。雖然改用核動力的尼米茲級有用不完的熱量,但是持續彈射也會造成蒸汽量不足,同樣必須暫停發射以累積蒸汽,因此纔有了更新一代的電磁彈射器。
福特級是美國海軍第1艘使用電磁彈射器的航空母艦,它採用獨特的「飛輪儲能」技術,巨大的飛輪在通電之後,會持續高速轉動,這就相當於儲存電力。當戰機要起飛時,透過飛輪的磁力減速效應來生電,能在極短時間內產生超過121百萬焦耳的能量,快速的帶動滑塊向前推進,而滑塊上方連結着飛機。這套系統每45秒能夠完成一次充電,並可在2到3秒內釋放,比蒸汽彈射器效率高出許多。
電磁彈射的佔用空間也較小,系統重量也較輕,大約只有20噸左右;並且它也可以調整彈射的力量,以因應不同重量飛機所需要的初速度。
雖然電磁彈射器優點這樣多,但是它也差點被埋沒。在福特號測試初期,電磁彈射器屢屢傳出維護間隔時間短,故障率高的消息,使得當時的美國總統川普,還一度下令改回蒸汽彈射器的決策,所幸被美國國防部所阻止。其實新的科技在實用化初期,都難免會遇到故障率高的問題,這時候能做的就是信任工程師,繼續完善新的系統,通常問題都會隨着時間而改善。如今的福特號已完成了第一次海外部署,電磁彈射器的維護間隔時間,已經較蒸汽彈射器來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