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權混合類產品規模不足2.8%,監管鼓勵銀行理財資金入市

財聯社9月27日訊(編輯 楊斌)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及“打通理財等資金入市堵點”,金融辦、證監會也聯合發佈政策,“鼓勵銀行理財資金入市,提升權益投資規模。”目前,混合與權益類理財規模佔比不足2.8%。隨着監管鼓勵理財資金入市,投資者對含權混合類產品的配置需求隨A股整體市場表現好轉或有邊際提升。

權益理財發展緩慢,存兩大痛點

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4年上)》顯示,截至2024年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爲28.52萬億元,其中,混合類產品存續規模爲0.78萬億元,佔比爲2.73%;權益類產品只有0.07萬億元,佔比不足0.01%。

隨着今年固收資產收益率的不斷下行,理財產品的業績基準也隨之回落。普益標準的數據顯示,8月新發開放式固收類理財的業績基準已下行至2.46%。儘管混合類、權益類理財的業績基準也在下滑,但總體仍高於純固收理財。8月新發開放式混合理財的業績基準爲3.01%,權益理財(均爲封閉式)的業績基準爲3.63%。

與傳統的固收理財相比,權益類理財自資管新規以來總體上發展較爲緩慢。“理財產品其實很早就被允許參與投資股票市場,但理財公司的態度還是比較謹慎”,業內人士表示,“目前銀行理財參與股票市場主要是通過權益FOF的形式。”

根據2018年12月原銀保監會頒佈的《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在前期已允許銀行私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和公募理財產品通過公募基金間接投資股票的基礎上,進一步允許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直接投資股票。權益類理財產品投資於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於80%。

中信建投的相關研報分析,銀行理財公司權益投資規模有限且權益類產品發行佔比較低。一方面是理財公司基本承襲了母行的渠道和客戶,客羣偏好與固定收益類產品更爲匹配,客戶對淨值波動更大的權益類產品接受度較低。另一方面,理財公司對權益投資的經驗和能力均處於培育階段,發行權益類產品難度較大,尚未做好大規模發展權益投資的準備,在投研能力建設、人員團隊建設、管理系統建設等方面仍有欠缺。

監管引導理財資金入市,含權益類理財產品需求或邊際提升

面對固收資產收益率下行帶來的“資產荒”,理財公司對於權益等固收+資產並非沒有配置需求。上述業內人士介紹,儘管此前股票市場表現低迷,理財產品的投資近年依然在固收+上作了很多嘗試,轉債、優先股、紅利策略及衍生品都是增厚收益的不錯選擇。

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的通稿提到,“努力提振資本市場,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堵點。”

26日晚間,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又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意見第三部分事關“着力完善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配套政策制度”,對理財資金入市的表述爲“鼓勵銀行理財和信託資金積極參與資本市場,優化激勵考覈機制,暢通入市渠道,提升權益投資規模。”

在26日的政策公佈後,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北京商報採訪時指出,“雖然銀行理財投資者風險偏好不高,公募理財產品投資股票基金面臨集中度要求等約束。但從長期看,理財資金參與資本市場的規模和深度將有望穩步提升”。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權益類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短期內並不會有過快增長,更多是還是以滿足部分投資者多元的風險偏好爲目標,發行個性化、特色化產品。

興業研究預計,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結構仍將以固收類產品爲主,但投資者對混合類產品的配置需求隨A股整體市場表現好轉或有邊際提升。在運營低風險穩收益產品的基礎上,理財機構未來需要進一步豐富權益領域的投資範圍和策略、擴大投研團隊的能力圈、豐富混合類產品的產品線,以更好滿足部分風險偏好較高客戶的絕對收益需求。

當前理財產品仍以固收類,特別是短封閉期的固收類產品爲主,興業研究認爲,理財產品類別應進一步豐富,尤其需要大力研發創設混合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