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高考:千萬人仰望的獨木橋,坐落在金錢堆上的天空之城

千萬人仰望的高考獨木橋

中國人有兩句矛盾重重的古話,一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一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可以看出,作爲將讀書看得極爲重要的中國古代,尚且爲落第秀才留有一份餘地,誰料如今與我國相鄰不遠的韓國,高考時節卻是另一番殘酷景象。

備考順利的學霸自然皆大歡喜,而成績落後的學渣們的命運則走向另一個極端。

他們通常只有兩條路可選,要麼繼續備考,準備下一年的考試,要麼早早放棄,沒落在物慾橫流的資本社會底層,在老闆的盤剝下度過與其父母相似的一生。

韓國人的高考壓力有多大?沒有在韓國上過學的人們恐怕是很難體會的。

形形色色的補習班以及昂貴的額外費用,包括專門負責打造學生“生活記錄簿”的所謂高考協調職業人員等等。

每一項的支出都貴得可怕,足以壓得底層韓國人喘不過氣來。

紀錄片《學習的背叛》中,出身低微的女學生藝媛爲了應對中考,每天只睡三個小時,寫字寫到手指僵硬,甚至痛到拿不住筆,卻還要將筆用橡皮筋綁在手上繼續寫。

因爲她知道,她將要面對的是負擔得起各種昂貴教育費用的同學,是上層社會的無情打壓。

要想實現階級躍遷,貧窮的她別無選擇,只能拼命加入這不平等的競爭當中。

可就在她好不容易考上心儀的高中以後,新一輪的煉獄纔剛剛開始。

韓國的高考聲稱“素質教育”,不僅有應試指標,學生的“生活記錄簿”也在考覈之中,需要對學生課外生活的豐富與否進行一輪又一輪的評測。

這項指標看起來美好,實則在考覈的過程中難免引起了富人子女與窮人子女之間的不平等競爭,對於窮人的子女來說,可謂提前感受了一把生活的無奈。

更加無奈的是,雖然事實如此,但又不得不搏,因爲這已經是韓國社會實現階級躍遷的唯一途徑。爲此,那些韓國的底層學子們只能揹負着全家的期許拼命努力。

在韓國人看來,高考是一座承載着千軍萬馬的獨木橋,固然競爭激烈,固然不夠公平,固然機會不等,可若想要渡到河對岸,眼前只有這一座橋。

和中國家長普遍在孩子的飲食營養搭配、上下學接送方面下功夫完全不同。

韓國家長每到高考那天都會結伴到各種宗教場所爲自家孩子祈福,甚至高一高二的學妹也要向學長祈福。

在我們看來各種令人瞠目結舌的儀式在韓國人眼裡卻是再正常不過。

每到韓國高考這天,全國上下都像迎來什麼重要節日一樣,幾乎全民戒備,爲了保證高考當天交通情況的順暢,韓國所有公司的上下班時間統一向後延遲一個小時。

爲了保證考場的安靜,高考當天,飛機飛行高度不得低於3000米。

任何情況不得例外,即便是股市開盤也要延遲,即便是總統出行也要避讓。

毫不誇張地說,在韓國,高考是一個全國上下都十分重視的日子,堪比任何大型節日的熱鬧,又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小心翼翼,生怕出差錯。

坐落在金錢堆上的天空之城

韓劇《寄生蟲》的開頭有一個片段令人記憶猶新,在一個貧窮的家庭中,長子金基宇多次高考落榜。

同學可以出國留學,他卻只能留在家裡一邊幫助家人做手工賺錢一邊籌備下一次的高考。

次女金基婷極具藝術天賦,卻由於家庭貧困沒有機會深造,活得無比落魄。

事實上,如果是在中國,人們固然能有更多的選擇,高考也不是唯一的出路,許多隻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人也能勤勞致富白手起家,成爲人人豔羨的成功人士。

可在韓國,這樣的機會就顯得十分稀少了,少數財閥控制着絕大部分包括教育資源在內的各類稀缺資源。

而普通人只能世世代代在底層掙扎求存,在缺少啓動資金以及資源渠道的情況下,白手起家的機會少之又少。

加上韓國的工作機會有限,且無論私企還是國企,都更傾向於把工作機會留給學業有成的人。

而靠出賣勞動獲取生存成本的底層民衆,所獲得的薪水是極爲有限的,勉強餬口已是不易,更不會有其他機會做出更多選擇。

韓國的一流學府“SKY”是三座頂級大學的首字母縮寫,分別是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和延世大學。

這三所大學的錄取標準極爲嚴苛,且在這樣標準的大學裡,富家子弟佔多半,出身貧寒的學子則相對稀少。

韓劇《天空之城》即是以此爲素材,劇中奢侈無比的頂層人士生活僅僅是現實的冰山一角。

值得考究的是,所謂“富家子弟更容易考上頂級大學”這一事實的背後,並非是窮家學子不肯努力所造成的,罪魁禍首就在那本對富家子弟放水的“生活記錄簿”。

紀錄片《學習的背叛》中,品學兼優的女生藝媛之所以如此拼命又如此焦慮,並非是在成績方面不如人意。

相反,她的成績十分優秀,已經穩居全校第一,可她仍然沒有把握考上名校。

真正令她焦慮的是那本將貧寒學子直接打入地獄的生活記錄簿。

正如韓國社會上巨大的貧富差距所表現出來的那樣,被資本滲透之處可謂寸草不生。

早在幾十年前朴正熙上臺進行一系列改革之後,韓國這個積貧積弱的農業國終於開始向工業轉變,直到成長爲“亞洲四小龍”之一。

然而,整體的盛況之下,各大財閥的茁壯成長也成爲了韓國工業化歷史上拔不掉的一根利刺。

直到韓國的貧富差距逐漸拉開至雲泥之別,資本的血盆大口仍舊永不停息地貪婪蠶食着韓國各個領域的勃勃生機。

此話不假。自高考開了所謂“素質教育”的口子,韓國的資本便第一時間嗅到了腥味,它們無孔不入,以風馳電掣般的速度衝向了教育的漏洞。

大量收費補習班、課外輔導、興趣輔導等行業涌了進來,更可怕的是,由於韓國高考通過生活記錄簿的名義向富家子弟打開的那條“綠色通道”。

使父母的經濟能力也參與到子女的教育競爭當中,許多貧窮家庭攢了幾十年的血汗錢統統投向了子女的教育。

事實證明,無論是哪國人,改變現狀的渴望都是一貫的。爲了擁有一個改變現狀的機會,他們寧可砸鍋賣鐵也要供子女上大學。

正因如此,韓國的教育從此不再單純,而是徹底成爲了資本市場上一塊令人垂涎的肥肉。

犧牲公平、背叛努力,資本教育的原罪

在韓國,名校是爲有錢人準備的,來自小地方的學生天生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儘管他們願意付出遠超常人的努力,也很難趕超那些來自大城市、家境富裕又有權有勢的同學。

孩子們都知道,房價越高的地方,越容易考上名校。

可是,想要打開那扇遙遠的天窗,除了拼命努力,寒門學子們的手上沒有更多籌碼。

也許這樣的情形會令一些人感到不解,這不就是窮學生之間的“內卷”嗎?

無論你怎麼努力,總是有人比你更加努力,窮人之間來回競爭,到最後進入名校的名額還是沒有你,反而會落到那些不怎麼努力的富家子弟頭上。

細思之下不免令人感到絕望,難道這些懷揣夢想的孩子們就完全沒有機會了嗎?

難道韓國政府就甘心社會階級固化,以致教育停滯不前嗎?

被各個國家都無比看重的升學教育在韓國社會就如此捲來捲去,這樣下去豈不有傷國本?豈不有失社會公平性?豈不令人民羣衆寒心?

誠然,紀錄片《學習的背叛》中,哪一個孩子不是在拿命學習?

他們夜以繼日地用功,以及父母眼裡的殷殷期盼,到頭來不過是爲爭取哪怕千分之一的升學希望。

不少正值高中的中國學子們看了這部紀錄片才深深體會到中國教育的先進性。

雖然任何時候都無法做到絕對公平的地步,但只要在正常努力的情況下,寒門學子和權貴之子能夠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有着同樣考上名校的希望,這就夠了。

縱觀全球教育史,也許有人會感到好奇,同樣是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向來提倡“快樂教育”。

孩子們哪怕成績不好,也很少有因壓力過大而導致抑鬱、自殺的現象。

反觀韓國教育卻顯得尤爲沉重,孩子們整日吃不好睡不好,壓力山大。

韓國教育爲什麼會淪落至此呢?說到這,那就不得不提朴正熙。

朴正熙是一位在韓國曆史上譭譽參半的總統,他是上任總統朴槿惠的父親。

也是一名擁有傳奇經歷的總統,他先是通過兵變奪權,後被自己親信開槍刺殺。

在任20年,將韓國從一個窮困潦倒的農業國打造成爲先進的工業國,創造了漢江奇蹟,爲大多數韓國人所愛戴。

但也正因朴正熙的改革,使得韓國財閥的迅速興起,資本主義的弊端在金錢與利益面前頃刻顯露無遺。

而在資本滲透多個行業之後,進軍教育行業更是可以預見的未來。

由此可見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利弊參半的選擇考驗的是時任國家領導人的政治眼光。

大刀闊斧搞變革容易,而治理國家卻要有相當遠見之策略,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絲毫不能兒戲,否則極容易產生“後遺症”。

在韓國教育水平普遍低下的那段時期,朴正熙曾出臺多個政策來提升國民教育水平,其中就有十分荒誕的“搖號法”。

學生從初中升高中,除了要考試成績合格以外,還要通過搖號上學。

此政策實行期間,不知錯過了多少運氣欠佳的有志之士。

學子們寒窗苦讀,以爲志在必得,結果卻是因“搖號”而落選,他們的努力在這樣的國家政策面前顯得如此滑稽。

爾後興許是參考了美式教育的“經驗”,韓國又開始實行考試成績與生活記錄簿並重的錄取策略,徹底將寒門學子上升的道路堵死。

被少數位高權重的財閥深深紮根的這片土地,社會規則早已成了“金錢至上”。

普通人的努力在金錢與利益面前不值一提。

那些深感壓力倍增的寒門學子們,也不過是提前感受了一把社會的殘酷,這也是他們未來將不得不去面對的現實。

教改之後,針對中考、高考衍生出的各個行業如雨後春筍般迅速成長,富人家的孩子天生擁有比窮人家孩子多得多的社會資源。

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挑選興趣班、補習班等高級項目。

所有用金錢砸出來的優勢都將一成不落地被記入他們的“生活記錄簿”,成爲打敗大批窮人競爭者的核心優勢。

更有專門爲學生打造生活記錄簿的職業高考協調員這樣的社會職業加入,催生了價格不等的種種套餐式服務。

只要一百萬,就可以百分之百過關,次一點的幾萬、幾十萬,只是成功機率不同,乍一看與學生自身是否優秀彷彿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所謂高考,不僅僅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競爭,更是明目張膽地“拼爹拼媽拼家族”,戰況有多激烈,可想而知。

事實上,窮人對高考改變命運的渴望不比富人延續輝煌的渴望差,卻由於種種限制,難以突破階層。

這已經不僅僅是教育的悲哀,更是社會的悲哀。

足可見教育的公平性對社會正向發展的重要,中國人俗話“再苦不能苦孩子”,無形中延續了這代代相傳的愛。

韓國的教育走到今天這一步,無可避免地衍生出無數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

例如“階層固化”、“貧富差距過大”、“出生率過低”、“死亡率超過出生率”、“人口正增長爲零”等等,細看之下甚覺觸目驚心。

這些都將給我們以啓示,在國家發展的道路上,不僅要求快,更要求穩,細水長流才能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