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出現第二個「國難日」?

(圖/美聯社)

韓國發生驚人的政治變動,總統尹錫悅在晚上10點宣佈全國進入戒嚴,11點起生效的戒嚴令大致爲:「一、禁止一切政治活動,包括國民議會、地方議會和政黨、政治組織、集會和示威活動;二、禁止假新聞、輿論操縱和虛假宣傳;所有媒體和出版物都要接受戒嚴司令部的控制;三、禁止罷工、停工和集會煽動社會騷亂;此前罷工的醫務人員必須在48小時內返回工作崗位……。違反者,可根據戒嚴指揮官特別措施權在沒有搜查令的情況下被逮捕、拘留、扣押和搜查,並根據戒嚴法條進行處罰。」這個戒嚴令在發佈後6小時解除了,可是它會對韓國未來的走向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記憶。

韓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歷史篳路藍縷,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到後來開花結果,可說是創下奇蹟。現在這個奇蹟蒙上一層陰影。

早期臺灣和韓國都很落後。1960年臺灣的平均每人GDP爲163美元,韓國是158美元,差別不大。到了1980年,雖然經過石油危機,臺灣的經濟基本上成長快速,平均每人GDP成長到2389美元,那年韓國只有1715美元,差距大幅擴大。

1998年亞洲發生金融風暴,韓國被嚴重波及,韓元大貶,到了需要向IMF求助的狀態,韓國人把那天當作「國難日」,呼籲民衆捐出黃金等貴重品幫助國家度過危機。韓國的平均每人GDP從1996年的13000美元,跌到那年的8282美元。同樣1998年臺灣的平均每人GDP是12820美元,比韓國高很多;那時很多人對韓國嘆息,對臺灣稱羨。

但過了那個時刻,兩個經濟體發展就截然不同。韓國其後對經濟結構力行重大改革,促進企業整並,經濟體質發生改變,2003年平均每人GDP超過臺灣,而後長期一路超過,近年因匯率變動,有時臺灣反超韓國,不過基本上韓國在經濟發展方面,可能強於臺灣的產業比弱於者爲多。

韓國本身非常重視國際形象:1996年10月加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這被認爲是已開發國家的「身分證」。韓國是日本之後第二個加入這個組織的亞洲國家。

今年前10個月韓國取代日本,成爲臺灣最大的入超來源國,達180億美元,刷新紀錄。長期以來日本做爲東亞供應鏈最上游的高階零組件、設備、原料供應國的地位幾無動搖過,但現在就臺灣的進口而言,韓國某種程度已取代日本。入超主要項目是半導體業的記憶體。

韓國也變成文化輸出大國。另外,韓國人非常自豪被列入已開發國家後,在法治上遵守規範,實現一個民主法治國家應該有的制度穩定性與可預期性。司法獨立性也很強,即使總統或他的親信犯罪都會受到制裁。無論從經濟、法治、文化角度來看,韓國都可稱得上是亞洲強國。

在優質民主的發展上,韓國也有過貢獻。前總統文在寅競選總統時反核,但他說若當選總統,正在建造的兩座核能反應爐的存廢,要用審議民主方法決定。他當選後,用此方法以隨機抽樣抽出數百位公民,進行多次的長時間討論,最後做成「不改變基本政策但主張此二爐繼續興建」的結論,其實就是「以核養綠」的意思。文總統照辦,全國平靜。

但是在3日晚上之後,一切都變了。良好的國際形象一夕破滅;韓元大貶,以後多半會被國際機構調降信評。大家一夕之間驚醒,發現韓國好像還是落後國家,險些回到軍事政變後獨裁的時代。這一天,或許未來在史書上,會被記載爲第二個「國難日」?(作者爲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前政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