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蓋電廠 把綠電輸回臺灣

經濟部長郭智輝15日表示,可在鄰近國家蓋電廠,把電輸送回臺灣。(顏謙隆攝)

產業用電今起調漲,爲滿足國內用電需求,經濟部長郭智輝15日提新構想,在菲律賓、日本等鄰近國家設立綠電廠,再以船隻或海底電纜輸回臺灣,預期價格會比臺灣國產綠電爲低。工商團體對此表示認同,但強調應考量成本,產業需要的是穩定、便宜的電。一家科技業者說,可惜兩岸關係欠佳,否則將大陸沿海納入海外輸電考慮地點,更有可行性。

國際間以2050年做到淨零碳排爲目標,雖然產業界一再建言,政府應將核能納入能源選項,但政府迄未有迴應。郭智輝這2天參加活動受訪時都說,臺灣希望參加美、日、菲律賓推動的「呂宋經濟走廊」,以強化區域供應鏈的韌性,並提到前往菲國設立綠電廠的想法,以「境外關內」的方式將綠電帶回臺灣。

置設地點 AIT幫忙尋找

郭智輝昨日說,在臺灣設置發電廠面臨各種挑戰,從地方政府到民衆都有不同意見,可是企業對綠電的需求等不及,所以要找到最快的方法達成2030年的減碳階段性目標。

經濟部預估至2030年,企業對綠電需求達400億度,尤其在2026至2030年的發展至關重要。

郭智輝指出,會透過美國在臺協會(AIT)處長谷立言的協助,在日本、菲律賓等找尋合適地點,協助相關廠商到當地蓋電廠,再把綠電接回臺灣發展產業。同時將推動「乾坤大挪移」計劃,把高碳排企業移到海外「有競爭力的國家」,並透過「以大帶小」方式落實。

郭智輝說,主要是參考新加坡經驗,星國在澳洲買綠電,而星國距澳洲達4800公里,臺灣距呂宋島只有300多公里,在海外設置電廠的成本,相信會比臺灣的國產綠電價格還要低。

澳星合作 全球首例跨洲電網

國際間確掀起跨洲輸送綠電做法,澳洲在8月宣佈「澳洲-亞洲電力連結計劃」,由澳、星跨國公司太陽電纜(Sun Cable)提出,投資135億美元,在澳洲北領地建造太陽能發電及儲能場,透過4800公里長的海底電纜,將澳洲的太陽能,穿過印尼輸送至新加坡。這將是全球首個跨洲電網,預計2030年代初建成,屆時將提供新加坡15%的電力需求,新加坡每年將可減少60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未來,在日本或菲律賓,會是哪種電廠,以及如何運回臺灣?郭智輝說,太陽能、風電、地熱等綠能都是選項,運輸方式包括船運、海底電纜等,都可達成輸電目的。不過,該案還在發想階段。

AIT發言人答覆本報表示,美國例行性與盟友及夥伴共同應對挑戰,AIT支持臺灣深化包含菲律賓在內理念相近夥伴間的貿易投資關係,不過特定計劃仍應向經濟部詢問。

儲電時代 產業提醒評估成本

商總理事長許舒博則認爲,菲國至臺灣有300多公里,即使是由陸地運輸也有風險,大陸福建也有對金門供水,或許可以由金門拉一條線到臺灣,就可以對臺供電,但以目前兩岸局勢,是做不到。另一位科技業者也認爲,要在海外種電,大陸沿海最近,但是受限兩岸關係,現在沒法談。

國民黨立委謝衣鳯認爲,政策必需考量「可及性」,興建海底電纜、再將綠電從菲律賓買回,是否能夠立即協助臺灣的企業?她希望經濟部先提出可行性分析,讓國人充分了解。

工總理事長潘俊榮認爲郭的想法可行,因爲儲電時代已經來臨,但是要評估成本及安全問題,站在產業的立場,綠電、核電應該要並行推動不能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