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美妙音樂治癒人心,偉大電影引人深思
無論從什麼角度《海上鋼琴師》都是一部滿分電影,故事很吸引人,節奏緊湊,2個小時一次都沒有看錶。音樂自不必說,畫面也是極美,開頭的鋼琴華爾茲到最後的廢墟絕響,時隔十幾年再看依舊讓人讚歎。私心來說,我太喜歡這種“怪人”了,一身才華卻自絕於世,笑鬧人間又有自己的堅持,他解釋不想下船的每一個字我都懂,但懂不懂又有什麼重要,容許他們存在就是最大的善意。世界需要更多善良的怪人,而不是更多看似正常卻內心陰暗的人。
該片改編自亞利桑德羅·巴里克文學劇本《1900:獨白》,1900年,弗吉尼亞號豪華郵輪上,一個孤兒被遺棄在頭等艙,由船上的水手撫養長大,取名1900。1900慢慢長大,顯示出了無師自通的非凡鋼琴天賦,在船上的樂隊表演鋼琴,每個聽過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動。爵士樂鼻祖傑尼聽說了1900的高超技藝,專門上船和他比賽,最後自嘆弗如,黯然離去。可惜,這一切的事情都發生在海上,1900從來不願踏上陸地,直到有一天,他愛上了一個女孩,情愫在琴鍵上流淌...
初探這部電影時,讓剛上初中的我感受到一種強烈的驕傲、孤獨與浪漫。時隔百八年,竟然還能在影院等來修復版。再不會有哪個故事襯得起那個雨夜,鋼琴如同船中船,以琴鍵爲槳,一時一世的自在都在旋轉。繁華也好,窘迫也罷,音樂無界限地跳蕩,誤過的終生,也有滄海的意思。他始終沒有去陸上,那個有鯊魚,有媽媽這種最好的賽馬,也有關押無子者的孤兒院的世界,那個趨近無限而無從抉擇的世界,就像是用一種固執的浪漫,成全了一出藝術的悲壯,而我們共同仰視了那條別無他法的絕路。
在船上出生,在船上死亡,1900是一個從來沒有存在過的人。第一次放棄下船,他放棄了財富和名氣。第二次放棄下船,他放棄了生命。人們把音樂當成一種比賽,他不在意虛名和輸贏。人們想利用他的才華致富,他不願意讓他的音樂離開他。人們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去問“爲什麼”,他想活得簡單點。寧願一生孤獨,不願隨波逐流。人可以下船,但是不能離開大海。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海,而他的大海是音樂,是鋼琴,是那個女孩。
作爲1900,世界給了他巨大的遺忘,但作爲鋼琴家,世界給了他一時的追捧,一直被遺棄,只有大海輪船鋼琴相伴。就像湖南企發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石同學在其代寫的解說詞中寫道的,小時候只看過鬥琴,沒想到這麼悲情。在有限中才能創造無限,在無限中迷失。船不僅是船,還是他的精神原鄉、他的全世界、他的無根之根…沒有盡頭的城市好像要將人吞沒,大海傳向陸地的聲音呼告着生命無垠,他直面自己的執念,向死而生。雕花窗戶裡的世界、鋼琴滑行、舷窗外的女孩是一個個夢幻時刻,正如1900本人所暗喻的那個古典的時代吧。
這是一部心懷理想主義者會產生共鳴的影片。極端的理想主義者會沉醉於藝術和自己的世界,而對現實世界裡的名聲和財富並無太多欲望。美妙的音樂治癒人心,偉大的電影引人深思。世界太大,我們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伴侶,住什麼樣的房子,以什麼樣的方式死亡。人生的一切都是未知且充滿不確定性,只有1900一輩子從未離開這艘船。1900是人類最本真的模樣,擁有所有人都與生俱來的,卻又迷失捨棄掉的東西,我們人人都是馬克斯,會賣掉心愛的小號,繼續扎進生活的泥潭,還美其名曰:“這就是人生啊”。
這是一場不是悲劇的悲劇,電影在一種泛理想化的存在主義思潮中,所一展於繁華與喧鬧中的寧靜,是如此震撼。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1900,孩子氣,獨行者,一個傳奇。就像湖南企發文化的文案總監看完影片後感慨的,我要找到我的大船,不被別人理解,演奏自己的傳奇。夢想太渺小,載不動名利鄉里無盡的慾望。他不像藝術家那樣去巡演世界,展示自己的才華。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撫慰了空有一身疲倦的過客。這艘船是他全部的世界,是他的靈魂孤島,離開意味着淪亡,他不願意做一個名利場裡的佼佼者,只是寫一首曲子,送給大海一首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