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創新探索耕地“電子身份證” 夯實糧食安全基石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孫慧

通訊員 尹建軍

三亞市崖州區城西村村民陳東明最近想種檳榔,但他不確定自己家的承包地是否屬於南繁保護區的耕地,他拿出手機登錄“三亞耕智查系統”查詢確認。“哪塊地屬於基本農田,哪塊地在保護區範圍內,手機一查就清清楚楚,可以幫助我們規範種植行爲,避免經濟利益損失。”

“三亞耕智查系統”是基於海南耕地“電子身份證(二維碼)”機制建立的。我省以國家帶位置下達的永久基本農田和耕地保護爲基礎耕地地塊編碼單元,對全省742萬畝現狀耕地(含644萬畝永久基本農田)進行統一編碼,生成61萬餘個耕地地塊“電子身份證”。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近年來,海南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通過持續創新探索耕地“電子身份證”、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集中連片造大田等多項措施實現耕地佔補平衡,牢牢守住耕地“責任田”,夯實糧食安全基石。

數字賦能織密耕地防護網

在手機上打開“田長管理”APP,點擊簽到後確認開始巡視,騎着電動車穿梭在田間小路上,時不時拿出手機覈對耕田區域,看看是否有啥變化……9月28日,在海口市龍華區龍泉鎮椰子頭村的田野裡,田長制網格員吳志開啓了一週一次的耕地巡查。

在海南,每塊耕地不僅有“電子身份證”,還有三級田長和網格員負責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的保護工作。巡查中,吳志如果發現耕地“非農化”“非糧化”違法行爲,可通過省田長制監測監管信息系統上傳違法行爲照片和位置等信息,信息覈准後將轉給執法人員處理。

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廳開發了“雲+多終端”的耕地保護管理系統,通過“國土調查雲平臺”的耕地保護模塊和“海南省田長制監測監管信息系統”實現對全省耕地全流程數字化的管理。

天上看、地上查、網上管……“天、空、地、網”一體化的耕地保護監測體系加大了我省存量違法佔用耕地行爲的整治力度,提升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質效。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打造綠色屏障

近日,瓊海市博鰲鎮莫村村民莫恆倫拿着“莫村糧行”存摺,從村裡的供銷社領取50斤大米。“我把自家閒置的耕地交給合作社,由合作社來整合零散耕地進行撂荒整治,現在我們出去打工,不種田也能拿到糧食。”

農民進城打工,撂荒的耕地、農田怎麼辦?我省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優化空間佈局,將碎片化的耕地“化零爲整”,提高農業生產效益,拓寬農民收入渠道。

定安縣龍門鎮裡沙塘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鄧大平介紹,該村屬於火山岩地貌,人多地少,通過全域土地整治,整合了1000多畝的土地,擴大了種植規模,也增加了村民收入。

定安縣龍門鎮黨委書記蘇汝成介紹,2022年定安縣引進海南省鄉村振興投資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作爲投資主體,在裡沙塘村、先鋒村等12個行政村共106個自然村開展試點建設,一方面對零碎的農用地進行整理,將建設用地進行騰退,另一方面進行生態修復和基礎設施投資,鄉村面貌大爲改觀。村民不僅能獲得地租收益,還能增加勞務收入。

落實“佔補平衡”保障重大項目建設

耕地要管好,也要“補”好。近年來,我省嚴格落實耕地佔補平衡,持續開展集中連片造大田,解決重點項目用地與耕地資源之間的矛盾。

海口資規局調耕科科長吳國相介紹,去年以來,海口通過系列耕地保護重點工作,補充入庫耕地指標1.6萬畝,在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基礎上,確保重大項目建設需求,進一步提升了海口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的要素保障能力。

“儋洋經濟圈建設以來,儋州市很多重點項目加快建設,耕地指標需求旺盛。我們一方面通過調劑耕地指標,確保重大項目建設,一方面大力進行耕地墾造,增加耕地佔補指標。”儋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耕地保護科科長羊韜源說。

在儋州市雅星鎮豐猛新村,賈思勰現代農業產業園正在建設中。該產業園項目運營企業海南誠瑞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朱萬彪介紹,產業園總規模1335畝,預計旱地改造水田規模365畝,新增耕地面積970畝,將帶動周邊約680人從事農業產業化種植。

“去年以來,海南共推動市縣陸續實施的補充耕地項目280個,涉及補充耕地指標4萬餘畝、水田規模8萬餘畝。其中已備案入庫項目144個,新增耕地數量1.72萬畝,水田規模3.45萬畝。”省自然資源和規劃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補充耕地指標儲備庫結餘指標可保障我省近2年佔補需求。

(海南日報海口10月13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