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新核能時代的來臨(李敏)

金獎大導奧立佛史東在《新核能時代》紀錄片中表示,別看環保團體各種反對石油,其實他們早就被石油七姐妹給捐錢了,抗議行動從來沒有阻止過石油業發展。(圖/美聯社)

2024年總統選舉候選人登記已截止,某某與某某配的鬧劇已經結束。選舉應該回到民主政治的正軌,檢視候選人的治國理念與國家大計。目前三組候選人,除了賴清德外、侯友宜與柯文哲都明確的提出恢復使用核能的能源政策,可惜的是都沒有提出具體可擺脫再生能源利益集團與反核基本教義派的阻擾的具體計劃。

蔡英文執政期間,不信任專業執意以意識型態推動非核家園政策。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的結果顯示,民衆明確的告訴政府,民衆期盼2025年以後可以繼續使用核能。但善於玩法的蔡政府,蠻橫的拒絕做任何改變,暴虎馮河的持續推動對土地環境造成極大傷害的太陽能光電!光電與風力發電的進度不如預期,天然氣接收設施的興建困難重重,臺灣未來缺電限電的風險飆升,臺灣的電力系統已經陷入泥淖。

核電廠的停止運轉,臺灣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大幅升高,烏俄戰爭造成化石燃料價格及臺灣電價的樊升,即使電價已經有所調整,中油與臺電的累計虧損還是近兆元。還記得2016年蔡英文選總統時說,經過專家評估,非核不會讓臺灣缺電,10年內電價也不會上漲,但事實呢?

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導致氣候變遷;烏俄戰爭造成化石燃料供應與化石燃料供應與價格的不確定性,讓許多國家認知核能發電對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性,根據網頁資料,世界上有50個國家已經在使用核能、興運核能電廠或規劃興建核能電廠,非核已不符合國際趨勢,減碳纔是能源政策的核心。臺灣電力系統少了不會排碳的核能,將如何降低產品的碳足跡,增加競爭力,又將如何面對國際減碳的壓力。臺灣的電網孤立,以臺灣的土地面積,人口密度,少了核電,要達成碳中和的目標,簡直是癡人說夢。

核能是對環境與生態最有善的能源已無庸置疑,根據IPCC的資料,每度電的碳排量,燃煤爲0.82公斤/度、燃氣0.49公斤、屋頂型太陽能光電0.041公斤、陸域風力0.011公斤、海域風力0.012公斤、核能也是0.012公斤,核能的排放強度與離岸風力是最低的。從發電設施所需的土地面積來看,核能爲228.5 萬瓩/平方公里、風力3.2 萬瓩、太陽能光電0.78 萬瓩。若以發電量來比較,數字就更嚇人了,核能爲平方公里180億度,風力發電爲0.11億度。太陽能爲0.0526億度。臺灣的土地可以乘載多少再生能源發電設施是個嚴肅的議題。

從興建發電設施所需的材料(水泥、玻璃、混凝土、稀土金屬)總量,每10億度的太陽能光電需要近20,000噸的材料、風力需要1萬噸,核能只需要930噸。以最珍貴的稀土金屬來看,每10億度的太陽能光電需要近1297噸、風力需要368噸,核能只需要10噸。再看看廢棄物的產量,核電放射性廢棄物的總產量與太陽能與風力相比,可以說是微不足道。有人認爲核廢料需要「照管」萬年,甚至更長的時間,爲子孫擔千古之憂。將核廢料妥善包裝後,進行深層地質處置(地底500公尺,甚至5000公尺)是可以有效隔絕放射性物質與生物圈的接觸。20億年前,非洲加彭一座運轉百年的天然反應器,產生的放射性核種,均停留在產生地的數公分直徑內,證明深層地址處址是可行的。在國家來找到適當的處置場址時,核廢料可能是被照管最周到的廢棄物。擔心萬年的子孫會被核廢料廢棄物傷害的人,爲什麼不憂心30年後,孩子們生存的環境!

再談談發電方式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根據統計資料,每兆度發電量,燃煤會造成17萬人(世界平均)、天然氣4千人、太陽能光電440人、風力150人、核能90人。根據統計資料核能發電只有在發生事故時,纔有「可能」對民衆帶來健康的影響,但其他發電方式,正常運轉也衝擊民衆的健康。

能源是一種選擇,不可諱言的,核能是各種能源中較具爭議性的一種。社會上充滿了各種擁核與反核的論述,莫衷一是,也讓人不知所從。一般說來,反核以民衆對於輻射的恐懼爲訴求,較易獲得認同﹔但是要擁護核能,可能需要更深入的科學知識。美國金像獎大導演奧利弗史東,有感於核能發電對於挽救氣候危機的重要性,以及民衆對於核能的誤解,特別現身說法,導演《新核能時代》紀錄片。臺灣也有片商站在社會公義的立場,取得該片在臺灣的放映權,在院線放映。

(作者爲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