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法國政治右轉與全球格局嬗變(邢雲超)

7月7日的決選結果,對法國總統馬克宏至關重要。(路透社)

假若從倫敦乘「歐洲之星」穿越50千米的英吉利海峽出發去巴黎,你就會驚奇地發現,倫敦大街小巷井井有條的市容市貌和文明禮貌的紳士雅客突然變幻成巴黎天橋下鱗次櫛比的帳篷和高樓大廈下膚色迥異衣衫不整的外來移民,英國和法國同屬老牌歐洲列強,歷史上歷經矛盾又彼此依託,在合作與對抗中貿易與交往。獨特的地緣優勢和相似的政治制度爲兩地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的演繹,豐富了「雙城記」的現實意義。然而,隨着英國脫歐,移民制度及戰略定位的不同,兩國若即若離又漸行漸遠。

法媒披露2023經英吉利海峽偷渡英國人數3萬6千,比2022年下降30%,但入境歐盟38萬,比2022年增長17%,比2021年暴增136%,歐洲邊境和海岸警衛隊Frontex報告稱,進入歐盟總人數中,10萬來自敘利亞,其次是幾內亞和阿富汗,無人陪伴未成年人較2022年增加28%。50年來穆斯林從北非殖民地流入失控,對宗教,種族,文化,治安甚至世俗民族身分提出挑戰。二戰以來,法國移民政策不斷改革,但與歐盟成員的過密融合令自由流動更加方便,對本土就業機會,社會資源和公共利益的佔有構成考驗。

筆者曾於《聯合早報》撰文「法國在歐盟軌道上還能滑行多遠」認爲,不管馬克宏未來以何種程度和姿態重建法國政治,勒龐支持者將有增無減,惟強不弱。法國上空瀰漫着濃郁的本土氣息和強烈的民族性及主權性,折射出反對移民,支持脫歐的強烈訴求及法律基礎。近年來無論是恐怖事件、宗教衝突還是國民負擔,均被視爲外來因素使然。歐洲懷疑論的情緒蔓延致使歐洲官僚主義乃至歐盟與北約功能退化觀點迅速引燃。馬克宏曾被批評是富人總統,其「歐洲總統」之大國夢想亦被學界差評爲「美國優先」之歐洲翻版。

6月30日法國國民議會首輪選舉,極右派以34.2%選票大獲全勝,馬克宏以21.5%僅屈居第三。學界認爲,「選舉結果標誌着馬克宏時代的結束。國民聯盟上崗,破壞國家穩定,侵蝕國家信用。」馬克宏的背水一戰,反令極右提前掌權。極右政治理念是重振工業,終結移民,加強貿易保護而且對烏克蘭支持劃上句點。馬克宏的敗選尤其爲域內國家乃至全球樹立標杆,產生示範。馬克宏政權重在外交,未來三年維繫歐美傳統 「鐵桿」關係難樂觀。馬克宏權威受限,左右共治必然引致歐洲政局混亂和共同對敵的不堪。

馬克宏敗選削弱歐盟,給美國在全球事務中的戰略佈局套上鐐鏈。西方主流媒體多以犀利語言指責馬克宏並對法國偏離共和國原則肢解民主制度而不安。7月7日法議會選舉,右翼勢力得票過半,馬克宏與28歲的反對派總理 Jordan Bardella同處「共治」,或令歐洲內部分歧日益凸顯。法國右派「國民聯盟」前領導人勒龐稍前表示,其政黨或會尋求通過預算和其它手段來束縛馬克宏在全球事務中手腳 」。前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任職的庫普錢(Charles Kupchan)認爲,法國的軟弱政府可能意味着歐盟核心的某種政治癱瘓 」。

法國是世界大國和歐洲領頭羊。馬克宏在團結歐洲及維繫世界平衡上的政治抱負折射其對世界多元和歐洲前途的另類理想。他在中歐、中法多重關係上敢爲敢言亦給國際社會提供了想像空間。俄烏衝突伊始對俄的綏靖政策卻在不日前突飛猛進,展示「取代美國對歐洲領導」信念。人算不如天算。第十屆歐洲議會大選中馬克宏復興歐洲黨的挫敗,迫使馬克宏解散國民議會,背水一戰。然而《費加羅報》6月12日CSA民調,76%的18-24青年認爲選舉失利就要辭職,甚至在其執政黨內逾30%的人希望他敗選即告別政壇。

馬克宏執政黨低支持率是對其過去五年內政外交的否定與質疑,昭示了歐洲民主與包容遭遇挑戰。歐盟在全球事務中領導力及對多邊主義構建影響力受挫,進而抑制全球治理體系高效運轉。歐洲一體化過程中的資源優化配置和歐洲共同抵禦風險能力銳減。法國財政和內政部長此前警告,法國面臨「暴力和內亂」,巴黎及里昂事實上正在騷亂。也有政治學者指,馬克宏的挫敗在某種意義上爲世界各國在國內治理和國際應對上提供了新的平衡點。在涉及移民、氣候,能源,立法並參與批准年度預算政策諸方面影響非凡。

傳統大黨版圖的萎縮,爲各國政黨在關注民生,淡化政治和自我建設上提供政治模版和政策經驗。英國脫歐五年後的歐洲政治全面右轉令傳統意義上的西方民主、文化認同和歐洲核心價值觀之制度屏障突破了防線。警示對漠視民生、罔顧民意、威權專制、戰備擴軍的國家和政黨更張改弦。德國選擇黨聯合領袖威德爾稱,勒龐選舉大勝,是德國選擇黨的榜樣。法極右翼掌握國會,爲右翼民粹主義者若在歐洲議會聯合起來提供條件。北約、歐盟被全面掣肘,未來是「腦死亡」還是「植物人」,並非天方夜譚。

未來5年歐洲政治生態趨於保守和內斂,令民族認同、國家邊界前提下的移民、農業及減碳在阻滯全球化和歐洲一體化過程中從歐洲內部強化發展;歐洲選情是對「主權主義 」的搖旗吶喊及與特朗普主義的隔空遙望與「心照不宣」。歐洲衝擊波的全球盪漾爲特朗普迴歸及」孤立主義」上演增添動感。失敗的拜登經濟學,在歐洲政治右轉裹挾下,一定程度上助推標榜5年前就賦予歐洲靈感的特朗普信誓旦旦,而半島危機、俄烏衝突、中東局勢,以至於印太佈局會否重新定義值得關注,亦不難預判。

歐洲右翼向來傾向於與俄羅斯改善關係,「親華」力量逆勢膨脹,中國料將從歐洲邊緣政黨的發展壯大中「受益」,中國擅長在經濟活動和外交關聯上凝望右翼反對黨。極右勢力的野蠻生長是歐洲民情民意及民生在疫情肆虐、經濟通脹和戰爭無休背景下對生存、生活乃至健康和安全的渴望與期盼。歐洲如此、美洲和亞洲亦然。歐洲政治版圖重構,新生力量潛滋暗長。全球格局嬗變,大國鋒芒初現。中國、印度、巴西、沙烏地及南非的脫穎而出會否坐視傳統西方坐看雲起時,見仁見智,目前仍難一管窺見。

過往的一年,逾百名美國及印太高官,在迴應《紐約時報》採訪時,並不看好傳統西方大國下個世紀的全球主導和絕對影響。弗吉尼亞大學托爾教授(Prof. Gerard Toal )認爲,涉及多國跨境安全與氣候變化等問題,各國仍需相互依靠攜手並肩。全球南方國家在西方舊秩序利益業已超出所控範圍並日漸萎縮背景下悄然崛起。不論是俄國對歐盟的核恐嚇還是歐洲援烏的信誓旦旦,向來以民主自由爲發展依託的歐洲政壇,哀鴻遍野於彈指之間,攪亂了歐洲,撼動了撬動全球的政治支點。要看天如何變臉,似乎時間說了算。(作者爲香港社會學學者、國際問題專家及劍橋智庫創辦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