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蔡英文歐洲行空轉的背後(周忠菲)
前總統蔡英文20日搭機返臺,下機時向媒體揮手致意。(範揚光攝)
日前,蔡英文結束了其歐洲之行,離開比利時抵達臺北前,蔡英文特地在社交平臺發文稱「深化了臺歐關係」。蔡英文的歐洲行,「空轉」的成分居多。筆者認爲,蔡此行醉翁之意不在酒,真實目的是要以「代理者」的政治身分,將民進黨「事實臺獨」政權推向「國際舞臺」。這也意味着,蔡英文與賴清德將「結盟」,共同走上政治險路。
做分析之前,一個背景值得注意。10月24日,在新一屆歐洲議會上,一項涉臺決議以432票支持、60票反對、71票棄權的表決結果,獲得通過。該決議歪曲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宣稱聯合國相關決議並未定義臺灣地位,這是歐洲議會在右翼掌權下,步美國國會後塵,企圖在國際社會掀起臺灣地位未定論逆流的一次「再嘗試」。10月25日,中國駐歐盟使團發言人做出迴應,表示中國堅決反對。發言人指出這一涉臺決議,不僅歪曲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的明確內容,更是對國際法和歷史事實的嚴重踐踏。中方在向歐盟提出嚴正交涉,敦促其停止干涉中國內政之時,針對歐洲目前政治的「無序狀態」話中有話——特別「奉勸」那些「無知政客」,儘早放棄其「不切實際的想法」。
爲什麼說歐洲之行是「空轉」?
蔡英文此次「訪歐」,僅限於捷克、法國,最後經比利時出境返臺。法國對蔡英文的接待定位是「參訪」。這其中考慮到中歐貿易戰、法國議會右翼掌權,馬克宏中間路線完全崩潰、法國外交的「多方下注」等因素。而法國媒體的反應「相對客觀」,控制在「就非官方關係做文章」:一方面宣稱「蔡英文是來看望朋友」,一方面指出「蔡英文的目的,並不簡單」。
至於歐洲議會的反應,按照英國《衛報》的分析,歐洲議會是「極右翼勢力歷史性地進入歐盟的權力核心」。而極右翼勢力的崛起帶來歐盟身分認同危機。這種狀況下,雖然歐盟聲稱一箇中國政策,歐洲右翼本身也不反對中歐關係,但在臺灣問題上,部分政客通過「虛假議題」,試圖在中歐經貿談判中,塞進「不切實際的想法」,不無關聯。與中歐博弈的複雜背景對比,更顯得蔡英文此行「空轉」,「內容蒼白」。
蔡英文稱「傳遞民主」,藉助媒體擴大效應,政治上則沒有任何具體成果,經濟上也沒有給臺灣帶來任何收穫。「深化臺灣與法國夥伴關係」的說法更完全不符實際。目前,法國國內一派亂象,有歐洲媒體就評論,「法國正在摧毀法國」。
所謂的「臺歐」之間「共享民主」,「臺灣與歐洲是面對全球性挑戰的好夥伴關係」則更加離譜。其一,歐盟不等於歐洲,法國也不能代表歐盟。其二。歐盟議會是各成員國部分讓渡主權而設立的一個機構,一些議題的執行力要看各國內政。從歐洲趨勢看,經濟的好壞,越來越成爲決定選民立場,衡量領導人的核心指標。其三,英國外交部示意蔡英文不要在這個關鍵時刻去英國。英國《衛報》直言,英國外交大臣拉米將訪華,尋求改善中英關係,英國政府不想在這個時候「激怒北京」。
爲何說「踏上政治險路」?
今年5月20號,蔡英文卸任,在政治上保持低調,既不參加民進黨的「全代會」,也不參與賴清德及其團隊的政務,包括民進黨黨內的派系紛爭。就連賴清德清算「小英團隊」的心腹鄭文燦,將其打入牢監,剝奪鄭文燦執掌海基會兩岸事務的權限,換上賴系人馬,並在兩岸政策上「一會兒換一個說法」,挑釁兩岸關係,蔡英文對這些舉措,全都保持沉默。
但賴清德發佈所謂「事實臺獨」的「雙十講話」後,民進黨當局立即披露蔡英文將「出訪歐洲」的信息。蔡英文作爲臺灣地區前領導人,卸任後「首訪歐洲」明顯是爲民進黨第三次執政「打擂臺」,挑起「站崗放哨」的擔子。蔡此行在國際社會「宣揚臺灣民主」,與彰顯「事實臺獨」執政之間的關聯性,一目瞭然。
賴清德方面則通過「鋪墊」與「接續」,顯示他「任命蔡英文扮演角色」。軍事鋪墊方面,10月3日,臺海軍司令唐華接受英國《經濟學人》採訪,污衊大陸對臺實行「蟒蛇戰略」。挑明臺灣受到的「威脅」來自對岸,宣稱:「解放軍只要願意,隨時可以封鎖臺灣」。
政治鋪墊方面,10月5日,賴清德借「國慶晚會」,拋出「祖國論」,接着是發表「雙十講話」。賴核心目標就是在蔡英文「互不隸屬」的前期基礎上,推出「新版兩國論」。政治「接續」便是宣佈蔡英文「訪歐」。蔡接過這一角色,也意味着民進黨在進入第三次執政期初期,賴蔡一起踏上了政治險路。
如何看待賴蔡「戰略同盟」?
賴清德當局的執政策略,對外就是迎合美國印太戰略,扮演地區不穩定力量,挑起「與中國的爭鬥」。造成臺灣所謂「國際地位懸而未決的局面」,是美國與西方、國際反華力量,民進黨當局追求的「共同利益」。在中國大陸堅決「反獨」、「堵獨」、嚴厲打壓「臺獨」的形勢下,賴清德需要利用蔡英文的政治身分,通過與其結成「戰略同盟」,實現民進黨的「團結一致」,將「事實臺獨」與「以武謀獨」結合,通過對抗中國大陸,換取美西方對民進黨執政的支持。
歷史上,蔡英文與陳水扁也結成過「戰略同盟」。當時蔡是主管兩岸事務的陸委會主委,陳水扁也公開視蔡爲「核心智囊」。其身分特徵之一,就是負責將陳水扁的兩岸策略與美方進行「戰略溝通」。此次蔡英文「因應」了賴清德的「抉擇」,到歐洲「出征」宣講「臺灣與民主國家的全球合作」、「就民主的決心和韌性進行重要交流」,相當於宣告她要與賴清德結成「戰略同盟」。
在歐洲反思經濟重要性,歐盟內部謀求中歐貿易增長之際,蔡英文此行打「民主牌」、「中國威脅牌」,不僅是「放空炮」,也是對歐洲局勢的誤判。
蔡英文等不到美國大選出結果,匆忙赴歐,是「逆流而動」。蔡英文歐洲行「空轉」的背後,是蔡英文不再「沉默」。這種動向,充滿危險。(作者爲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