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不是招魂 是迎接新文化的前驅喝道——讀許倬雲的「中國文化的精神」(鮑家麟)

中研院院士許倬雲。(陳信翰攝)

許倬雲教授是一位著作等身的著名歷史學家,也是一位桃李滿天下的教授。他推出的新着《中國文化的精神》,意在釐清一般中國人對於宇宙人生和自然所持有的觀念。從古代延續到今天,這些觀念也影響着中國人安身立命,處世做人的日常生活和原則。

許教授有着敏銳的觀察力,能鉅細靡遺地洞察一般老百姓的心態和作爲。他悲天憫人的胸懷,及對東西文化的熟悉, 使得這本雅俗共賞的書,能提供諸多發人深思之處。誠如余英時教授在序言中所說,在人類面臨現代文明危機之際,這本書確是明道救世之作。

西方所主導的文明,其精神在於人類對自然的征服,基本上是將人與自然割裂開來的。這種浮士德精神,已經在物質層面上,污染整個地球,其後果非僅竭澤而漁而已,且已威脅到全人類的生存。在精神層面上,人與自然之間的分割,也帶來了人與人之間的疏離。

中國有着悠久歷史的文明,一向注重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講求天人和諧。人生於自然,養於自然,天地人是分不開的。中國文化雖然也談到利用厚生,但主張「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強調人類應與自然及萬物和諧共處,不以萬物爲芻狗。中國人瞭解宇宙奧妙無窮,人類知識有限。 西方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瞭解到,如果不愛護地球,不保護大自然,人類就沒有生路。對全世界各國來說,中國文明的精神,乃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更可以拯救人類環境和現代文明的危機。

在中國文化裡,人與自然彼此啓發。中國人對季節特別敏感。中醫的理論也相當注重天人感應。中國醫學中有此一說:「不知《易》,不足以言大醫。」也就是說,醫學的根據在於陰陽五行的變化之道。人與時間空間的關係是三者合一的,不可分割。

許教授說,他試圖從普通民衆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的精神,談論的題目從開天劈地的傳說,八卦,命相,風水,陰陽五行,到各種宗教思想。不但有神祇,妖精和神鬼傳說,並有專章討論其在江南家鄉和臺灣看到的「守護人間的衆神」,從天神地母,山神水仙,祭司神媒,祖宗牌位,到民間崇拜的特殊人物,均有涉及。

許教授認爲中國文化以「人」爲主體,西方文化以「神」爲主體。這裡也許應該強調一下中國人相信「人可以成爲神」的信念。中國人相信人可以修煉成聖賢,甚至可以成爲神。從佛祖,孔子,關公,到媽祖,都是由「人而神」的例子。這和西方的認識很不一樣:在西方,人不可能成爲神。再者中國人對於不同的宗教有較爲包容的態度,所以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像西方十字軍東征那樣的宗教戰爭。

書中有一章討論世俗化的宗教,從彌勒信仰、觀音、地藏,到臺灣的一貫道,以及幾位著名的臺灣的高僧和比丘尼。佛道的宗教信仰,加上孔孟「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訓,使得中國人有了自我監督的心態。許多人相信 「人在做,天在看」, 「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爲」 , 「舉頭三尺有神明」 。而美國的大城市裡,卻是律師滿街跑。這種現象在中國,香港和臺灣都是少見的。

中國人心目中的宇宙也是和《易經》不可分割的,其影響涵蓋哲學,宗教,醫學,天文,藝術,飲食,甚至武術各方面。《易經》及其衍生的學問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居有主導的重要性。舉凡陰陽五行,命相佔僕,堪輿風水,占夢等術數,其理論根據都在《易經》。將八卦的形像放在臉上,就是面相;將八卦的形像放在手上,就是手相;將八卦的形像放在房屋,就是陽宅風水。雖然「子不語怪力亂神」,但各路神明在老百姓的精神生活領域裡,延續了兩三千年,甚至更久遠。人們相信天命難違,神不可測,但術數可以幫助人們瞭解神的意志。

《易經》中禍福相倚,世事無常的觀念也使得中國的老百姓更堅韌,更能應付災難。否極泰來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信念,能幫助老百姓於恐懼不安中得到慰籍,產生希望。在個人的層面上,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易經》的道理真能使人以積極的態度來面對不幸的命運。在國家的層次上,中國歷史也是多災多難的,天災人禍,歷代都有,但中華民族仍然挺立於地球上。抵禦外侮的抗戰,如果沒有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精神,和禍福相倚,否極泰來的信念,怎麼能撐到勝利的到來?

目前在中國有貶抑《易經》的趨勢,有些人認爲這部經書不僅是迷信,更是荒誕不經。還有科學家說《易經》導致中國科學的落後。所謂落後是指十七世紀以來,中國在科技方面落後西方國家。可是中國在西方工業革命前的兩千年間,科技上的成就冠於全球。而這兩千年間,《易經》一直都是經書中的要籍。雖然中國的科舉制度和傳統教育都不重視科學教育,但中國在科技方面還是領先世界的。如果把中國19世紀科學落後的責任推給《易經》,絕非公允之論。

再者,西方工業革命是一種突破,西方人在領先世界以後,奉社會達爾文主義爲圭皋,相信自然淘汰,物競天擇,弱肉強食,適者生存。西方大國不以全人類的利益爲考量,而以東方國家爲落後的他者,建構出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意識形態,仗着船堅炮利,擴張壓榨。而事實上,西方國家之所以能有工業革命,絕不能將中國的貢獻一筆勾消。約翰霍布孫等學者都認爲英國繼承了中國宋代的科技發展,纔有這樣的突破。

許教授有一章討論共生共存的人際網路。 他推崇前人的研究,他延續併發揚了費孝通的理論。費孝通研究中國東南農村,強調中國人因爲注重家族觀念而產生的親緣凝聚力,以通婚保持親密關係,並有各種親緣團體。這種大型共同體,稱爲差序格局的人際關係。這種類親緣的差序格局,擴及宗教團體,甚至參與地方管理的仕紳集團。在所謂「差序格局網」中,由親緣擴及地緣,每一個人在這大網絡之內都有所歸屬,依靠網絡解決自己的問題,也憑籍網絡貢獻自己的力量。個人既有權利,也有義務。

許教授認爲中國文化中,差序格局的特色,與今日西方文明中個人主義極度高漲相對比,可以救濟個人主義的孤獨,也可以防止因爲個人主義高度發展,社會所面臨的碎裂與瓦解。而且中國的這個共同體並不是出於利益的合約,而是基於人性的感情,並不會因爲利益之有無而斷絕。這是中國文化中超越性的價值,也可以擴充成爲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以補現代文明之不足。

由於幾部通俗小說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深入人心的。許教授也有專章討論小說所傳達的世界。他選了四部廣受大衆喜愛的通俗小說 --- 《水滸傳》、《三國演義》、《封神演義》和《西遊記》。小說中所傳達的一些觀念,不知不覺地潛入人心,確實有潛移默化的功能。即使是目不識丁的老百姓,也對小說中的人物和故事耳熟能詳。姜太公,諸葛亮,關公,三太子,孫悟空都是英雄。玉皇,東獄,觀音,以及封神榜的衆神都成爲主宰人們生活的神祇。市井江湖上,也以「義氣」爲人際交往的要件,以「良心」爲做人處世的根本。這些作品未必來自民間,卻已融入民間,構成中國人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

總之,許教授說「本書不是招魂,而是迎接(全球化)新文化的前驅喝道。」許教授的宏願是以精衛填海和愚公移山的精神,來寫這本書,得失在所不計。

書中有不少予人啓發的卓見,也有一些題目可以進一步探討研究,甚至獨自成書。也許許倬雲教授的這本書能給於「向錢看」的通俗文化一記當頭棒喝。大家應該要「向前看」,寄望於中國文化的新生。筆者也願宇宙萬佛護佑中華民族和全人類,使新生的傳統中華文化在這個世界上偏地開花。

(作者爲爲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榮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