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博思創“闖關”上市後
在"雙碳"戰略和新能源浪潮的推動下,電化學儲能產業迅速崛起,不僅成爲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技術支撐,也被視爲資本市場的新寵。從2011年成立到2025年初正式登陸科創板,北京海博思創的躍升速度引人注目。在短短數年間,其營業收入從數億元躍升至接近百億元的體量,並且在國內大規模儲能項目投標中屢屢勝出,備受行業和投資人的追捧。
然而,行業高速發展與資本熱潮之下,也暗藏結構性風險。外採電芯依賴度過高、核心技術壁壘尚待鞏固、客戶與供應商集中度雙高、毛利率持續走低等問題,都成爲一枚枚潛在的"定時炸彈",在讓人豔羨的業績曲線上留下陰影。海博思創對研發費用投入的佔比不升反降,也引發對其長期創新能力的擔憂。
在儲能賽道,"大幹快上"背後往往伴隨利益與風險的博弈。海博思創藉助資本平臺獲取更多資源固然是重要里程碑,但究竟能不能在接下來的競爭中行穩致遠,還需要更深層次地審視。
01 毛利率下滑難題
梳理海博思創近幾年的財務數據會發現,它在新能源浪潮的刺激下迅速起勢。根據招股說明書及多方報道,從2019年到2023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從8億多一路攀升至近70億元;淨利潤也從區區一兩千萬元,飆漲到了數億元。2024年上半年,海博思創的營收已達到36.87億元,淨利潤約2.82億元。這種爆發力,一方面與國內對儲能系統需求急劇擴大緊密相關,另一方面得益於公司深耕電池管理系統、儲能系統集成等核心環節,尤其在技術實現與行業資源方面形成了相對優勢。
在電池管理系統(BMS)、整站集成和運維等層面,海博思創的自研能力曾被視爲差異化競爭力的體現。它在電芯選型、系統安全策略、智慧運維模型等領域積累了經驗,也通過與大型電力央企和地方政府項目合作奠定了行業地位。有些大規模儲能項目,如單體超數百MWh的風光儲場站,都把海博思創列爲技術合作方,足見其儲能系統方案得到大型客戶認可。藉此,公司單量快速增長,保持了良好的營收曲線。
然而,伴隨業務量的急劇擴張,海博思創也暴露出毛利率下滑的難題。按照公開資料,從2020年到2023年,公司儲能系統產品的毛利率從三成多降到不到兩成;同期可比企業派能科技、陽光電源等的儲能系統毛利率水平均在三到四成上下。公司解釋稱,主要緣於儲能市場惡性價格競爭、電芯成本波動與銷售價格下調等因素。
但不可忽視的是,海博思創在與電芯巨頭的合作中,議價權始終有限。當同行依託自家電芯產線或更穩定的上游供應網絡時,海博思創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度過高,就難以在電芯價格波動中有效對衝。尤其在2021年至2023年間,寧德時代一度佔公司採購量的八至九成,隨着供需局勢的不斷變化,公司的利潤空間自然受到擠壓。
另外,高度集中的客戶結構也讓人擔憂。海博思創的前五大客戶佔比一度超過80%,這類大客戶通常是電力央企或大型工程企業,對供應商的信用資質和產品穩定性要求極高。固然有大客戶背書有利於增強公司營收的保障,但客戶集中意味着公司與其綁定較深,一旦項目決策、預算或結算週期出現波動,或者對手在投標中給予更低報價,都可能對海博思創的營收和回款造成巨大影響。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公司應收賬款額相當龐大,且負債率在同行業中居於高位。爲應對現金流壓力,海博思創在上市募資計劃中將約20%的資金直接用來補充流動資金,足以說明其財務端的警訊。
由此看來,海博思創的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受益於當前儲能市場的高景氣度,但背後的風險敞口也隨之拉大。當外部競爭加劇,或是行業需求面出現波動,公司能否保持同樣的增長勢頭並維持健康的財務結構,仍然需要從技術、供應鏈、客戶拓展等多維度進一步夯實。
02 上市後還需要"闖關"
即便面對上述問題,海博思創還是成功在2025年初"過關"科創板。這其中自然離不開企業在儲能技術上的積累和市場話語權,也與監管層對新型儲能領域的審慎支持有關。不過,歷經數次問詢審查的公司,也被暴露出更多運營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產品質量和潛在訴訟風險。招股書顯示,海博思創在報告期內曾被捲入多起質量糾紛訴訟,其中一起涉及較大金額的火災事故,雖然公司多次聲明並非設備本身問題,但訴訟尚未完全塵埃落定,這爲市場留下想象空間。儲能產品的安全性是重中之重,任何一次事故都可能引發外界的高度關注和廣泛質疑。對於已經上市且在公共輿論場更受聚焦的海博思創來說,倘若後續審理或鑑定結果對其不利,將在品牌聲譽和經濟負擔方面都帶來挑戰。對外,公司必須更加嚴格地進行設備檢測與安全把控,對內,也需要通過足夠的研發投入來保持並完善安全標準。
其次,研發費率走低也爲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埋下不確定性。海博思創的營收從2021年到2023年呈翻倍式暴增,但其研發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則持續下滑,從最初的6%—7%下跌至3%左右。相比之下,一些競爭對手在儲能電芯、逆變器、BMS等環節擁有更高比例的研發投入,或與科研院所、高校深度合作,力圖在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儲能行業說到底是技術驅動型產業,國內外標準提升、系統集成複雜度加大,都要求企業持續用研發去堆高"護城河"。如果海博思創不能在這個關節點上有所強化,一旦市場競爭進入後半程,低價策略恐難以支撐長期的差異化優勢。
再次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出海步伐較爲緩慢。雖然海博思創在招股書中提及與歐洲客戶簽訂了10GWh的儲能系統意向框架合同,但報告期內實際的海外收入幾近空白。而國內市場,尤其是工商業分佈式儲能和集中式共享儲能領域,正加劇價格內卷。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同行開始發力海外市場,用海外溢價和需求穩定度來對衝國內競爭。對海博思創而言,如果對外拓展渠道尚不成熟,在國際市場標準、認證和當地政策環境方面缺少足夠的儲備,難免失去先機。要想在海外複製國內"跑馬圈地"的模式,需要的資金投入、技術適配度與人力保障都更多,並不是一蹴而就。
從IPO之後的階段性表現來看,資本市場對海博思創的估值一度到達百億元的水平,但這並不意味着所有顧慮都迎刃而解。投資者關切的問題,不單是公司能否把儲能系統賣得更多,而在於它能否平衡擴張速度與經營風險。若負債率始終高企,供應鏈和客戶仍然過度集中,未來市場稍有風吹草動,都可能讓盈利水平或資金面"緊繃"。在儲能作爲"未來能源基石"的大趨勢下,海博思創完全有機會憑藉既有成果進一步發力,但前提是要彌補技術短板,加強海外拓展並分散市場風險,同時要控制好成本與庫存。否則,哪怕已走進資本舞臺中央,也可能在下一輪浪潮中失速。
03 結語
對於海博思創而言,登陸科創板只是其儲能征程的新起點。一路走來,公司憑藉對電化學儲能系統的專注以及政策紅利的扶持,在市場上佔據了一定的份額。但反觀背後,無論是日益嚴峻的價格戰還是對上游電芯的強烈依賴,亦或是持續下滑的毛利率和研發佔比,都在提醒它必須有更充分的自我升級和深耕創新,才能在競爭殘酷、前景廣闊的儲能賽道中站穩腳跟。
在規模化與盈利能力的博弈之下,海博思創需及時尋找新的差異化路徑。通過擴展海外市場、佈局更多技術創新和多元化場景,或能構建更健康的業務矩陣。當產業發展從高速奔跑回歸理性增長,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術、擁有穩定供應鏈和財務韌性的企業,纔有可能持續收割行業紅利。
在宏觀層面,儲能的應用愈發成熟,產業鏈各方愈加重視安全、性能與運維,賽道依舊廣闊。然而,對任何企業而言,在這場長跑中,能否構築持久護城河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