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波”系列最意難平的死亡之一,永遠記得他

前些天,我們回顧了正在院線重映的系列第四部《哈利·波特與火焰杯》:

片中,塞德里克·迪戈裡可謂是最關鍵的配角之一。

塞德里克·迪戈裡(Cedric Diggory),從名字就能窺見羅琳賦予他的個性——天生的領導者,忠誠而正義。

他是哈利在校期間,霍格沃茨最有威望、最受歡迎的學生,有着“人們對霍格沃茨學生所期望的一切”,所有人都深信他前途無量。

但是這一切都在本該屬於他的榮耀時刻戛然而止。

塞德里克僅在《阿茲卡班的囚徒》和《火焰杯》這兩部小說中短暫亮相,電影中的出場時間更是隻有短短6分鐘,卻給大衆留下深刻印象。

哈利與他首次交手是在哈利三年級的魁地奇比賽中,塞德里克率領赫奇帕奇戰勝了格蘭芬多。當他意識到哈利因攝魂怪而失常後,提出重賽,以確保比賽的公平。

這一細節展示了塞德里克的高尚品格,也爲他日後的完美形象奠定了基調。

塞德里克是哈利心中理想式的鏡像人物,與哈利這位“冒牌勇士”的形象相比,他的魔法才能、推理能力與勇氣膽量都無可挑剔,哈利打心眼裡認爲他比自己更像勇士。

正因此,塞德里克也是哈利青春期不安的象徵:他們在同一個魁地奇賽場上競逐,共同爭奪三強杯,甚至愛上同一個女孩。哈利對塞德里克有着複雜的情感,既欽佩又嫉妒。

塞德里克對哈利也並非完全信任,對他的參賽資格有疑問,而麗塔·斯基特的報道更使哈利搶走了原本屬於他的關注焦點。

但塞德里克始終保持風度,相當紳士地解除了兩人的危機,不管是他的父親阿莫斯·迪戈裡對哈利的批評,還是同學組成的“反哈利陣營”,他都與之保持距離,替他們向哈利道歉。

他會對哈利投桃報李,爲了感謝哈利告訴他第一個項目的秘密,他慷慨地邀請哈利使用級長專用的盥洗室,巧妙地暗示哈利解開金蛋之謎。塞德里克的真誠幫助,讓兩人建立了更爲深厚的信任。

在第三個項目中,兩人在迷宮深處相遇,最終並肩戰鬥,擊敗八眼巨蛛。距離火焰杯僅咫尺之遙時,塞德里克“用了全部毅力”來放棄這份赫奇帕奇數百年從未得到過的榮譽,他認爲哈利在迷宮中兩次救了自己,更值得獲勝。

最終,兩人決定共同觸碰獎盃,分享這份榮譽,以代表霍格沃茨的名義來取得勝利。

不料火焰杯是一把門鑰匙,將他們帶到一片陰森的墓地。當塞德里克尚未明白過來,還以爲這是比賽的“彩蛋”時,他聽到伏地魔冷酷的命令:“幹掉礙事的。”一道綠光閃過,將他永遠帶走。

《火焰杯》通過大量細膩的鋪陳,讓我們走進塞德里克的生活,看到他作爲兒子、朋友、愛人所帶來的光芒。

我們知道,他是父親阿莫斯的驕傲,霍格沃茨的榮耀,也是秋·張心中無可替代的摯愛。在絕對的邪惡面前,他卻只是一個“礙事的”。

在比賽中,塞德里克不僅展示了非凡的實力,還以坦誠正直的態度贏得了衆人的由衷敬佩。他的勝利原本象徵着霍格沃茨高貴精神的傳承,承載着對正義與榮譽的嚮往。

然而,這份美德最終卻成了引領他走向死亡的鋪路石。高尚的品格不再是通往勝利的橋樑,而是成爲邪惡陰謀的誘餌,瞬間粉碎了哈利僅存的幻想。

哈利因塞德里克之死看到了夜騏,並在夢中不斷被它折磨。觀衆也因此意識到,這一切不再只是少年成長的冒險,而是步步逼近的深淵。

在塞德里克永遠無法歸來的那片土地上,哈利意識到善與惡之間再無妥協的餘地,而他終將爲之做出犧牲。

正如鄧布利多爲塞德里克所作的悼詞:“請記住塞德里克。當你們不得不在正道和捷徑之間作出選擇時,請不要忘記一個正直、善良、勇敢的男孩,只因爲與伏地魔不期而遇,就遭到了這樣悲慘的厄運。請永遠記住塞德里克·迪戈裡。”

所謂“正道”和“捷徑”正是如此,讓哈利乃至讀者明白,正義並非毫無代價,而勇敢的選擇往往伴隨着痛苦的犧牲。

在塞德里克之前,我們對赫奇帕奇的印象恐怕是馬爾福在摩金夫人長袍店的冷嘲熱諷,連海格也稱赫奇帕奇學生是“一羣飯桶”。

這恐怕是因爲相較於格蘭芬多對勇氣、斯萊特林對野心和拉文克勞對智慧的崇尚,赫奇帕奇總是對榮譽和競爭表現得相當淡泊。

塞德里克的出現則讓赫奇帕奇的精神得以正面呈現:平等、包容、忠誠、溫和而勇敢。正因爲有他這樣的旗幟,我們才能理解爲何在霍格沃茨大戰中,幾乎所有赫奇帕奇學生都選擇留下參加戰鬥。

羅琳通過這個小角色,塑造了一種不同於哈利的正義英雄。塞德里克既非天命的救世主,也非命運選中的主角,他在比賽中的無私、對公平的執着,以及最終的犧牲,使他的短暫人生帶上了悲劇的色彩,成爲霍格沃茨和觀衆心中永遠的遺憾。

今年38歲的羅伯特·帕丁森曾表示,“討厭”塞德里克這個角色。但到底有哪個角色他不討厭呢?

換句話說,他其實不喜歡任何一個易於同自己混淆的角色。現實中的他在學校裡並不是什麼深具領袖氣質的萬人迷,幾乎不怎麼參加活動,也從未被選作領袖。

18歲的羅伯特·帕丁森並不這麼想。

在魔法世界的拍攝,既充滿考驗又帶來不少新奇感。儘管初入豪華商業鉅製的劇組讓他略顯緊張,但這裡的運作井然有序,還有無限量供應的免費食物;同一羣比自己小太多的演員對戲讓他至少不用倍感壓力,但這些小演員的戲齡比他更長,讓他感到有些挑戰性。

實際上,18歲的帕丁森演塞德里克再合適不過。剛踏入表演領域的他,比起同齡人顯得自信而富有想法。他從方法派表演書籍中學會了爲角色加入個人印記。

比如,他握魔杖的方式就與衆不同:他覺得傳統的握法太“書呆子氣”了,於是選擇像握槍一樣雙手持握、瞄準,彷彿在拍《虎膽龍威》。

這個設計或許也源於他在非實景拍攝下對想象式表演的不適應——沒有CG特效的加持,誰能想象手裡那根普通木棍竟然威力十足?

爲了讓魔杖更像一種武器,他選擇了這種表演方式,正是這一小小設計,更好地體現出了塞德里克被門鑰匙傳送至陌生環境後,面對未知威脅時的防備與緊張。

無論如何,塞德里克·迪戈裡都是羅伯特·帕丁森表演生涯中的一個里程碑。這個角色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因爲拍攝週期的延長,他錯失了進大學的機會,卻獲得了一筆可觀的酬勞,讓他能在一段時間內專注於音樂和表演。

同時,塞德里克這一角色在全球範圍內的熱度,也讓他順利拿下《暮光之城》中的愛德華一角,成爲全球萬千少女的偶像。

《暮光之城》 愛德華

“哈利·波特”系列作爲英國青年演員的搖籃,是全世界觀衆認識他們的起點。此後,他們或渴望擺脫角色桎梏,或沉迷於角色魅力之中,走上各自的道路。

就如《火焰杯》呈現的哈利與塞德里克交織的命運,羅伯特·帕丁森與丹尼爾·雷德克里夫也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掙脫角色,拓寬自己的表演邊界。

正因如此,我們在這二十年裡才得以見到他們在魔法世界之外的多重魅力。

“哈利·波特,魔法永恆(上)”專題

“哈利·波特”系列前四部全回顧+巨幅海報

請見《環球銀幕》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