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進出京客流量達2875萬人次

中新網北京10月7日電 (記者 呂少威)北京市交通委7日17時許發佈的數據顯示,國慶假期,鐵路、民航、長途客運、公路自駕進出京總量已達2875萬人次,其中進京1431萬人次、出京1444萬人次,較2023年同期上升7%,全市交通運行總體平穩有序。

城際交通進出京日均410萬人次

國慶假期,城際交通進出京日均410萬人次,其中鐵路127萬人次、民航35萬人次、長途客運3萬人次、公路自駕245萬人次。高速公路交通量日均272萬輛次,較2023年同期上升5%。公共交通客運量日均1162萬人次,其中地鐵719萬人次、公交443萬人次,較2023年同期上升2%。

路網運行方面,城市道路高峰平均交通指數日均2.89,較2023年下降16.23%。高速公路交通量日均271.05萬輛次,較2023年增長5.97%;普通公路國省幹線假日日均交通量123.47萬輛次,較2023年下降0.31%。

市內交通方面,軌道交通(含西郊線、亦莊T1線)日均客運量723.01萬人次,較2023年增長5.20%。地面公交日均客運量442.08萬人次,較2023年下降1.29%。市郊鐵路4條線路日均客運量13212人次,較2023年同期下降2.6%。旅遊客運日均出車7974輛次,其中旅遊包車3050輛次,普通包車4920輛次。

動態監測、精準調度保障市民順利出行

北京市交通委表示,假日期間,北京交通部門堅持席位制綜合調度機制,緊盯“大人流”“大車流”“大活動”,精準監測路網運行情況,識別擁堵區域、擁堵路段;精準分析,運用大數據分類分析出入口設置、信號燈配時等擁堵原因;精準調度,與公安交管、屬地、運營企業聯動,採取調配運力、遠端分流、近端引導等措施,緩解交通壓力,做好天安門、“七站兩場”、八達嶺、國家網球中心、首鋼園、園博園等重點區域、重要點位的動態監測和調度。

“七站兩場”方面,深化與重點站區、鐵路、民航握手機制,與鐵路12306合作,點對點向夜間到京旅客推送接駁信息,“一站(場)一策”制定保障方案,地鐵8條線路延長運營時間或提前開站運營(2號線、4號線、7號線、14號線、19號線、大興機場線延長運營時間,10號線、16號線豐臺站提前開門運營),公交增加夜班運力、開行滴滴站點巴士和應急擺渡車,機場巴士兜底運輸,出租車網約車加強夜間保點。

圍繞中國網球公開賽、WTT乒乓球大滿貫賽事和“京彩燈會”等文體活動舉辦地,交通部門強化周邊公交、地鐵運力組織和車站秩序管理,組織巡遊出租車企業、各網約車平臺加強運力調配,對外發布周邊停車場信息,引導優先遠端停車,適時採取地鐵延時運營、開行公交接駁專線等措施,服務觀衆順利出行。

多措並舉提升交通系統服務水平

假日期間,北京交通部門從需求側出發優化供給,提升交通系統服務水平。組織公交、地鐵、旅遊客運、長途客運、高速公路等行業企業做好公共交通服務保障,規範行業管理,優化服務品質,豐富暖心舉措,強化從業人員教育培訓,增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

持續優化火車站、機場交通流線,縮短旅客走行距離,提升出行便利性,打造進京“第一最美印象”。亦莊火車站10月1日正式運營,開通運營以來每日到發列車12列,日均到發旅客2665人次;提前開通朝陽站、豐臺站樞紐部分功能,增強接駁能力。交通樞紐和地鐵車站做好廁所衛生、志願服務檯、小藥箱等便民服務,強化“無障礙”保障。高速公路服務區提高車輛充電、人員用餐等服務能力,提高自駕出行便利性。

加強一線執法檢查

北京交通部門加強公交、地鐵、“兩客一危”運輸安全管控,加強車輛設備、道路橋樑等安全檢查和維護保養,加強公交地鐵場站、施工工地等場所的隱患排查整治和安全管理。壓實企業主體責任、行業監管責任、屬地管理責任和一線崗位責任。

以市民、遊客集中區域爲重點,加強交通重點行業、領域專項執法檢查,共出動執法力量3467人次,查獲各類違法違規行爲363件,淨化交通運輸市場。圍繞重點地區周邊秩序監管,累計出動執法人員116人次,一是在故宮東華門、景山東街、規劃展覽館等天安門、故宮周邊地區遊客易聚集、出租汽車易擾序的點位組織執法力量重點值守;二是結合視頻巡查發現景山東街南口出租汽車低速慢行、攬客的現象,執法總隊加密巡查頻次,聯合公交總隊等相關單位加大打擊整治力度,在故宮周邊地區累計查獲出租汽車違法行爲75件;三是加強地鐵王府井站等核心區周邊地區運營的軌道車站巡查檢查,督促企業落實主體責任;四是對核心區16個重點區域共享單車禁止停放要求、淤積清運落實情況進行線上監測,督促平臺企業加強運維。

同時,做好熱點地區周邊共享單車管理,共出動運維人員2.2萬人次,運維調度共享單車124萬輛次,保障環境秩序良好。節日期間,成立監督檢查組,重點檢查長安街、“七站兩場”、熱門商圈和旅遊景點等運輸服務保障工作,共出動125人次,檢查點位224處,發現問題21個,督促責任主體立行立改,並舉一反三,提升保障水平。(完)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