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單!工商銀行打響TLAC債券第一槍 國內TLAC債券發行將加速推進

財聯社5月11日訊(記者 史思同)隨着TLAC階段性達標期限臨近,今年以來,國內五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已陸續公佈了TLAC非資本債券發行計劃。

5月11日,中國工商銀行發佈公告,宣佈將於5月15日發行全國首隻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TLAC),打響了國內TLAC債券第一槍。

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五大行仍面臨一定的TLAC缺口,在2025年初達標要求時點下,國內TLAC債券發行預計將加速推進。但在前期投資時,考慮發行量較小、機構存在觀望態度,預計交易不會太充分,流動性的不足可能會導致該債券有一定的價格“錯殺”。

2025年達標期限臨近,全國首隻TLAC非資本債即將面世

具體來看,上述債券名爲“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第一期)”,基本發行規模爲人民幣300億元。其中,品種一爲4年期固定利率債券,基本發行規模爲200億元;品種二爲6年期固定利率債券,基本發行規模爲100億元。

“最終票面利率將通過簿記建檔、集中配售方式確定。”目前來看,工商銀行本期TLAC債券票面利率尚未確定。在招商證券銀行業首席分析師廖志明看來,TLAC債定價將介於國有大行3年期普通金融債及剩餘期限3年的二級資本債之間。據其此前預計,大行TLAC債定價或爲2.65%左右,但由於未來利率可能進一步下行,實際發行時TLAC債發行利率可能低於2.6%。

值得一提的是,工商銀行本期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正是國內首隻TLAC債券。

“工商銀行發行首隻TLAC債券,是中國銀行業響應國際監管要求、增強銀行系統穩健性的重要舉措,有助於提升工商銀行的國際形象,增強其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競爭力。”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告訴財聯社記者,銀行發行TLAC債券的主要目的是爲了滿足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s)的TLAC監管要求,提高銀行在面臨極端風險事件時的損失吸收能力,增強風險抵禦能力。

據瞭解,2015年,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發佈《總損失吸收能力條款》,明確了大型金融機構總損失吸收能力的國際標準。根據相關規定,我國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的TLAC風險加權比率和槓桿比率自 2025年1月1日起應分別不得低於16%和6%,自2028年1月1日起應分別不得低於18%和6.75%。

此後,我國監管部門醞釀多年,陸續發佈了《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關於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發行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有關事項的通知》,並推出了TLAC非資本債券這一創新型工具。

國內TLAC債券發行將加速推進,部分大行規劃2028年TLAC達標

“根據2023年報計算,當前國內銀行TLAC缺口大約在2萬億左右,需要通過發行TLAC債券等方式來補充資本。”在明明看來,隨着TLAC階段性達標期限臨近,國內TLAC債券發行預計將加速推進。不過隨着2024年《資本新規》落地及監管部門可能提高存款保險基金認定比例,銀行資本充足率提升,部分大行2025年初達標TLAC壓力不大。

實際上,今年一季度國內五家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已陸續公佈了TLAC非資本債券發行計劃。其中,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計劃發行規模分別不超過1500億元、1300億元、600億元、500億元、500億元。

“接下來公司將向監管部門提交TLAC債券發行事項材料,爭取在三季度能發行。”不久前,建設銀行首席財務官生柳榮在業績發佈會上透露,資本新規的實施對資本充足率有正向貢獻,當前該行資本充足率水平較優,加上存款保險基金補充,2025年TLAC達標問題不大,目前更多目光放在2028年達標上,已做了一些2到3年的規劃和安排。

據瞭解,TLAC債券主要面向銀行自營、公募基金、理財、保險及各類資管等機構投資者。在明明看來,與其他債券相比,TLAC債券的優勢在於其較高的信用等級和安全性。同時,由於具有次級屬性,票面利率也會有一定溢價,對投資者具有吸引力。

“TLAC非資本債券作爲大型金融機構發行的次級債,預估未來會跟銀行二永債一樣,具備一定的類利率交易屬性。”據浙商銀行FICC固收團隊分析,在前期投資時,考慮發行量較小、機構存在觀望態度,預計交易不會太充分,流動性的不足可能會導致該債券有一定的價格“錯殺”。但當市場逐步接受該類投資產品,流動性增強,類利率“屬性”會獲得充分釋放。

展望未來,明明認爲,TLAC債券的發行趨勢可能會呈現以下特點:一是發行規模逐漸增加,以滿足G-SIBs的TLAC監管要求;二是發行期限可能多樣化,以適應不同投資者的需求;三是定價機制更加市場化,反映供需關係和風險收益比。此外,隨着市場對TLAC債券認識的深入,更多的機構投資者持續參與,投資者基礎也將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