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青壯年腸子超齡11歲 半數被便秘困擾
受便秘困擾長達20年的楊小姐表示,若出現看板上症狀,就應警覺改善便秘。(林宜慧攝)
董氏基金會「全臺腸年齡調查」發現,15到59歲青壯年的平均腸年齡比實際年齡高出11.3歲,每10個人就有5人出現排便乾硬、顆粒狀兔子便便、排便次數太少等問題,卻有高達7成不自知便秘。
胃腸肝膽專科醫師暨研究計劃主持人蕭敦仁指出,生活太緊張、餐餐外食、喝水不足,是青壯年人便秘主因,小心若不改善,便秘多年將成大腸癌危險因子之一。
檯安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分析,狹義上,若超過3天沒排便、或1周排便少於2次即可稱爲便秘;廣義來說,若需要花半個小時蹲廁所,且每次出來都是顆粒狀或大不乾淨,且症狀持續數月,就是便秘。
便秘原因分功能性與結構性,糠榮誠說明,年輕人便秘問題大多爲功能性,例如因腸蠕動過慢造成超過5天沒排便的「大腸無力症」,與飲食、情緒緊張、吃抗憂鬱、安眠藥、甲狀腺藥物等有關的「大腸激躁症」,而臺灣人所謂的腸齡老化,指的就是功能性因素便秘;構造性因素則如腸子太長、腫瘤,必須做大腸鏡等影像檢查。
糠榮誠說,正常情況下人體在每天早上9-10點有「胃腸反射機制」,出現便意,但這時青壯年人不是上課、上班就是趕交通,有便意沒時間解便,便意就會慢慢消失;而排便乾硬顆粒,主因是水分因停留太久而被吸掉、高纖食物吃不夠,無法大出長10公分、寬2公分有如香蕉的健康便便。
蕭敦仁提醒,便秘起初決不用藥物解決,應先從飲食、生活習慣做起,每天3蔬2果、補充2000c.c.水分、不忍便、運動約30分鐘,可補充優酪乳、優格等益生菌,若前述方式都試過無效,或坐在馬桶上1小時痛不欲生,不得以再使用軟便劑等藥物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