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考研報名人數一升一降 陸媒:年輕人的擇業觀變了嗎?

國考、考研報名人數一升一降,陸媒:年輕人的擇業觀變了嗎?(圖:Shutterstock)

11月26日,2024年度大陸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24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公共科目筆試(簡稱國考公共科目筆試)開考。本次大陸國家考試報名人數首次突破300萬,平均約77人競爭一個崗位。

據大陸國家公務員局介紹,本次國考計劃招錄規模達3.96萬人。網上報名與資格審查工作分別於10月24日18:00和10月26日18:00結束,共有303.3萬人通過了用人單位的資格審查,通過資格審查人數與錄用計劃數之比約爲77:1。

對比往年,2023年國考計劃招錄3.71萬人,近260萬人報名過審,通過資格審查人數與錄用計劃數之比約爲70:1。本國考計劃招錄規模同比增加0.25萬人,擴招約6.7%,報名人數首次突破300萬人,報錄比也有所增長,報名階段熱度持續攀升。

多家國考相關機構統計顯示,截至報名結束,競爭熱度較高的前十個崗位報錄比均超1700:1。

最熱職位報錄比達到3572:1,該職位爲國家統計局寧夏調查總隊「寧夏調查總隊業務處室一級主任科員及以下(3)」,在本次國考中僅招考1人。該職位招考專業廣泛,包含9大類專業,學歷要求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對於政治面貌、基層工作年限、服務基層項目等均無限制。在本次國考報名中,該職位因高報錄比受到廣泛關注。

大陸國考招錄人數連續5年呈「擴招」趨勢

近5年來,大陸國考的招錄人數一直呈「擴招」趨勢。2020年到2024年國考招錄人數依次約爲2.41萬、2.57萬、3.12萬、3.71萬、3.96萬。與此同時,關於國考熱、公考熱的話題這幾年也一直是社會輿論關注的熱點。

對於今年的趨勢,《中國青年報》在今年10月下旬就曾刊文《2024年國考:報名人數攀升學歷門檻提高》。文章指出,今年國考招錄的學歷門檻明顯提高,高學歷人才需求量加大。今年國考招錄要求全部爲大專及以上學歷,在整體招錄擴大的情況下,要求大專學歷爲起點的崗位逐年減少,今年大專生可以報考的崗位僅有56個,比去年減少了106個。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要求碩博高學歷人才的崗位數量和計劃人數大幅度增加,比如要求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的崗位達到2046個,比去年增加814個,共計3756人,比去年增加1654人;要求博士學歷的崗位爲24個,比去年多14個,共計31人。

《中青報》報導援引中公教育首席研究與輔導專家王健的分析認爲,2024年國考博士生和碩士研究生招錄人數的增加表明,高素質服務型政府的建設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加入,需要更多高層次專業人才。

報導中一些採訪對象坦言,求穩定還是自己考公的重要選擇。

對此,《中青報》的上述報導提到,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牛衛紅介紹,目前她所在學院的150多名研究生中有約一半的學生參與了國考,「考公這幾年升溫,已經成爲學生找工作的首選途徑之一,很多人會連續兩年參加國考」。

牛衛紅說:「2022年,我的一個研究生通過國考『上岸』,在西安市政府部門工作,目前按照要求下到區縣基層鍛鍊。還有一個研究生考上甘肅省的選調生,目前駐村了,需要在基層工作3年。高學歷畢業生當公務員要做好到基層吃苦的準備。」

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王天定表示,一些博士生、碩士研究生未必選擇從事學術研究。有的畢業後從事其他工作,包括考取基層公務員,對個人來說,是理性選擇的結果。一些接受過系統學術訓練的博士生、碩士研究生在基層公務員崗位任職,或許能夠給基層工作帶來一些新氣象。

王天定指出,公務員崗位過分吸納高層次人才,未必是一種正常現象。需要考慮的是,如何讓更多優秀的人才在擇業中對未來有更多的想象力,有勇氣在人生最好的年華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是爲求穩定一門心思去考公考編。

連增8年後,今年考研報名人數減少36萬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就在考公考編、國考連續五年「擴招」的同時,「考研報名人數連增8年後,今年下降36萬」的消息同樣引發關注。

大陸教育部官網11月22日發佈消息稱,2024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將於2023年12月23日至25日舉行,考試報名人數爲438萬。

這一報名人數不僅沒達到此前一些網友和媒體預測的「或突破500萬」,也意味着,連漲八年後,考研人數首次下降。

公開資料顯示,自2016年起,中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在高位上保持高增長趨勢。2015—2022年,7年平均增長15.8%。其中在2020年、2021年和2022年,考研報名人數分別爲341萬人、377萬人和457萬人,2023年這項數據又升至474萬人。需要指出的是,相較於2022年,2023年考研報名人數增幅明顯放緩,增長率從21.2%降至3.7%。

考研報名人數減少36萬,是不是說明考研熱降溫了?根據澎湃新聞稍早前的報導,考生報考日趨理性是一個原因。

中國教育在線去年12月發佈的《2023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調查報告》指出,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繼續小幅攀升,達到474萬人,比上一年僅增長17萬人,和2022年增長21%的增幅相比,增長率大幅下滑,遠遠低於民間預估,顯示考生報考日趨理性。

上述報告還指出,高教大省(市)考研報名人數增長明顯趨緩,如四川、陝西等地,東北地區則普遍出現下跌。其中,遼寧省2018年考研報名人數首次超過10萬人,其後四年,年均增幅10%左右,2022年考研報名人數突破15萬人,達到了150033人;但2023年遼寧考研報名人數接近15萬人,同比上年略有減少。2023年黑龍江省碩士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125071人,也較上一年減少2170人。

另外,澎湃新聞注意到,早在幾個月前,有一些網友和機構據「自習室的人比去年少」「圖書館空出來了四分之一」「諮詢和需要考研輔導的人好像變少了」一類的觀感推測,2024年考研報考人數或下降。

「卷」學歷不一定能解決體面就業的問題

「卷」學歷不一定能解決體面就業的問題。這也是一些學者分析考研報名人數下降的重要原因。

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志文分析認爲,考研報名人數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後,不只專科、大學本科生多了,研究生也越來越多,再加之近幾年經濟下行,「卷」學歷不一定能解決體面就業的問題。換句話說,有些人認爲,用三年甚至更長時間去取得一個碩士文憑,未必比大學畢業開始積累工作經驗的性價比更高。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研究生培養的質量把控越來越嚴,想『混』畢業越來越難,考上了不等於一定能畢業。於是有部分人也會更加慎重考慮考研讀研問題。」陳志文說,「最近有位研一的同學說,自己有能力考上研究生,但沒有研究能力、也沒有研究興趣。這也提醒大家:考研有風險,讀研需謹慎。」

類似的,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考研人數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部分人認識到考研對自己就業的幫助沒那麼大,而考研、讀研本身則需要付出時間成本、經濟成本,在權衡利弊得失後不執著於考研了。」

此外,陳志文認爲,當下這一代年輕人兩極分化趨勢明顯:一部分人很努力,非常上進;另外一部分人選擇安逸的生活,甚至「躺平」,比如當「全職子女」。選擇「躺平」的這部分人,不會去考研,這可能也是考研人數下降的原因之一。

不去考研的人都去考公了?

有網友認爲,「疫情之後出國讀研的人增多了」「宇宙盡頭是考公考編,所以有些人放棄考研,直接專注考公考編了。」

對於這些網友的想法,有媒體分析,客觀來講,考研報名人數回調,與留學、考公等選項的分流有一定關係。《新京報》評論認爲:「疫情期間的應屆生能獲得在社會鍛鍊的機會較少,社會能提供的就業崗位也不足,許多人把考研作爲緩衝、過渡的備選項,也是非常時期的權宜之計。如今,社會運轉逐漸迴歸常態,考研就不再是應屆生的唯一或最優選擇,報名人數回調也是必然。」

《中青報》就在評論文章中認爲,一方面,留學市場逐步回暖,諮詢和申請海外讀研的人數相比疫情期間有了明顯增長。另一方面,不少學生的就業心態更爲理性現實,在「宇宙的盡頭是考公考編」等觀念影響下,很多人選擇放棄考研,直接專注於獲取就業機會。

文章分析,從學生心態上講,研究生學歷的「性價比」正在被重新評估。此前,一些學生和家長會將這一紙文憑視爲提高職業競爭力、獲得更好就業前景的保障,如今,類似的預期正在被打破。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陳志文分析: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之後,不只專科、本科生多了,研究生也越來越多,再加之近幾年經濟下行,「卷學歷」不一定能解決體面就業的問題。換句話說,有些人認爲,用三年甚至更長時間去取得一個碩士文憑,未必比大學畢業開始積累工作經驗的性價比更高。

對此,當務之急是盡力爲年輕人創造更多發展的可能性,讓他們不必擠到同一條賽道上,按照同一種「成功模板」發展。《南方都市報》發表的視頻評論「考研人數8年後首降,考研熱「降溫」了?」就強調:「社會政策還是要專心搞經濟,大力發展市場主體。只有市場主體多了,就業崗位纔會多,才能讓學生有選擇,有機會去試錯。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社會的『安全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