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健署稱早療評估可達3.2萬人 醫:量能不足問題一直在

臺灣遲緩兒聯合評估醫療資源不足,疫後更塞車,家長急破頭。(記者朱冠諭/攝影)

本報今報導,國內有4成的遲緩而苦等聯合評估,且疫情之後塞車情況更爲嚴重,國健署今發新聞稿澄清,國健署補助地方政府設置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111年計52家,服務1萬9000人,112年度擴大爲75家,預計可提供2萬9000人,加上地方補助之評估醫院,可服務達3萬2000人。醫師則說,早療評估量能不足的問題一直都存在。

我國疑似發展遲緩兒的通報個案去年突破3萬人,10年增加近一倍,但完成聯合評估共1萬8978人,僅佔通報6成。醫界指出,因醫療資源嚴重不足,等待聯評和治療常超過半年,很容易錯失3至6歲黃金治療期。

「早期療育評估量能不足問題一直都存在。」馬偕紀念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表示,需要從兩個層面去探討,包括受限健保給付問題,以及發展遲緩兒童仍有等級區分,應採取分級分流方式,避免塞車。

針對醫療給付制度,陳慧如直言,要評估一個兒童是否發育延遲,會需要花較長時間,但無論是健保點值或中央補助,並不會讓醫院賺錢,醫院大多認爲「不划算」,與其花時間在前端評估,不如做後端治療、療愈賺得更多,即使現在中央不斷鼓勵增設聯評中心,但真正願意花心力投入的醫療院所仍有限。

陳慧如表示,以新冠肺炎來說,染疫個案有輕度、中度、重度區分,疫情剛爆發之際,輕症個案皆往醫學中心篩檢,勢必造成醫療癱瘓;而發展遲緩也有區分輕度、中度及重度,部分輕微、或僅是家庭訓練不足而導致遲緩、功能欠佳的孩子,如果全都到聯評中心做發展遲緩評估,一定會癱瘓量能,建議採取分級分流,像是一線兒科醫師可以協助家長,衛教訓練不足的部分。

陳慧如指出,根據過去統計,早療兒童中,有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是屬於家長訓練不足,因此在3歲以下兒童若出現發展遲緩,大多給予家長衛教,因爲並不是每個孩子能力都很差,只是因爲環境問題導致發展遲緩,只要給予正確方向就能改善。

以馬偕醫院爲例,若家長認爲孩子疑似發展遲緩,打電話醫院後,會先由管理師瞭解家長的需求,並協助掛號兒科聯評門診,由兒科醫師先看診、篩選,並給予衛教,居家引導或療愈建議方向,並不會讓輕微個案直接預約聯評。

陳慧如說,現行度並未分流,很多家長直接預約聯評中心,反而可能排擠到真正有早療需求的孩子,建議應該採取分流方式,家長可以先掛號初評醫師門診,由醫師判斷後再轉早療系統,把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孩子。

國健署說,爲應各界需求113年已納入衛福部優化兒童照護計劃,預計擴大補助計89家聯評中心,如加上地方補助之評估醫院,預計可服務達4萬人,並增加預算,提高評估費用及增加醫療服務誘因,以縮短評估等候時間及聯合評估完成時間,以讓發展遲緩兒童能及早進行療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