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設計獎花錢「鍍金」? 買獎說反應信心不足

元智大學藝設系主任林楚卿於三創課程教導學生互動裝置。(元智大學提供/李怡芸臺北傳真)

近年臺灣獲紅點、IF、Good Design Award等設計大獎的比例不低,也被視爲臺灣軟實力的證明,除了不少已在業界的設計師獲獎無數,學校設計相關係所也鼓勵學生參賽累積履歷,然而隨着近日紅點設計獎概念獎報名費漲價,一些設計師也跳出來呼籲勿對獎項過譽,爲得獎而花大錢。

參與設計獎,光是報名費就頗爲可觀一直爲業內人士熟知,以德國紅點爲例,報名費介於205至410歐元(約臺幣7100至1.4萬元),獲Best of the Best則需要再支付4100歐元(約臺幣14.2萬元)。對此得獎收費方式,一些設計師認爲這樣的報名費和繳獎費難以高攀不說,雖是歐洲的獎項卻可見華人報名、得獎者比歐洲多,流於知名度高得獎浮濫。

一些在教學現場的設計師和設計系所學生更焦慮的是,爲了學校的積分或招生名聲,學校多要求學生報名紅點或IF,似乎花大錢報獎、得獎是設計師的必要「成本」之一,學生或剛出社會的設計師,靠學校補助或案子的收入硬着頭皮報獎,進帳恐怕比報名得獎費還低。

大葉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助理教授賴建源表示,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國際性的設計競賽,「其實不僅是提升學校知名度,以學生身分參賽,除了可以獲得免費或優惠的參賽方案外,參加競賽也是學生積累實作經驗和展示作品的一種方式。對於未來就業也是很具說服力的履歷」。元智大學藝設系主任林楚卿則指出,以學校立場仍是鼓勵學生自發性參與各式校外競賽或徵件,學校也會對入圍者提供相應的耗材、報名費補助,重點在於提升能力、自主學習和接軌國際,是否要參加高額報名費獎項,則建議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競賽參加。

今年獲邀成爲重要獎項英國D&AD的評審主席,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副教授李根在,身爲2000年紅點設計獎開始有視覺傳達設計獎的第一個臺灣獲獎者,他指出平面設計多是設計服務,但紅點是用產品設計的概念收費,透過紅點標章來作爲產品銷售的宣傳,可說遊戲規則有其歷史淵源,也非「買獎」就能得獎。此外,紅點在臺灣被冠上「設計界的奧斯卡獎」得到過譽的名聲,而紅點也順勢把得獎數量增加,吸引來自華人與韓國的參賽作品。

李根在認爲「買獎說」反應了臺灣設計在心態上的過於不及,意味着臺灣還未建構出屬於自己的審美標準與自信,「追逐國際獎項的認同固然因爲西方在世界主流價值定義的位階上,但臺灣如能建構自身對專業認知的標準上有足夠的公信力,對國際設計有更多的瞭解,就不會只依賴國際獎項「鍍金」才被視爲「認證」,纔是設計界心態和結構上值得思考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