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反其道而行 中國大陸苦於通縮纏身

對於美國花旗以及日本野村等全球性的銀行業者來說,若大陸的產能超過國內所需,那麼在2025年剩下的日子裡,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或許都會在負值內遊走。

近期,因中國大陸的人民銀行,把人民幣的匯價平穩放在第一位,而非貨幣寬鬆政策,能否免於中國大陸進入通貨緊縮階段,取決於當政者是否可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

全球最大的政治風險顧問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認爲,最新的通膨數據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證明通貨緊縮的環境是長久的現象,而非短暫的。產能過剩加上相對保守的貨幣政策立場,實際上會延長而不是減緩通貨緊縮的壓力。

花旗以及野村都預估,中國大陸三月的消費者通膨或許會反彈,但最多是接近零的位置。另外,彭博社的調查指出,2025年中國大陸的CPI應該只有0.7%。過去兩年來,經濟學家對中國大陸的通膨預估,一直大於實際數字。

二月份,中國大陸的通縮壓力似乎有擴大跡象,例如,服務業價格以及消費者的耐久財花費雙雙下跌,不含鮮食與能源的核心再核心CPI,是2021年以來首次下降。

大陸財政部預估,2025年名目的經濟成長率將達到5%左右,跟中央政府經過通膨調整的目標值一樣,代表整體的物價漲幅大概是零。中國大陸整體通膨已連續兩年都在下跌,這次通貨緊縮可能會一直持續到2025年底,是自1960年代以來,最長的通貨緊縮時期。

經濟學家指出,物價下跌其實對企業獲利、勞工薪資以及財政收入都不好。隨着時間的流逝,通貨緊縮可能導致投資與消費雙雙減少。如果北京政府沒有在財政以及貨幣政策上雙管齊下,通貨緊縮將繼續影響到經濟成長。

國泰君安證券認爲,防範國內外衝擊是貨幣政策更重要的考量因素,貨幣政策對通膨數據的敏感性比,暫時比較不強。歐亞集團表示,中國大陸目前的首要任務是抵禦來自美國的威脅,所以加倍投資科技與重工業,要比解決國內通縮的問題更加來得要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