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公益缺共鳴 海外捐款低

家扶基金會鼓勵民衆在災難發生時伸出援手,更能關注且支持那些需要長期援助的兒童與家庭。(林良齊攝)

據衛福部「公益勸募管理系統」統計,如果沒有重大事件,海外捐款比率往往只有2%至3%,臺灣世界展望會呼籲,世界上發生的每一個問題都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畢嘉士基金會則說,就海外服務來說,人們對自己去過的、熟悉的地方的在意程度,會遠多過於不熟悉的地方;家扶基金會則鼓勵民衆不僅在災難發生時伸出援手,更能關注且支持那些需要長期援助的兒童與家庭。

世界展望會「國際資助兒童方案」近年捐款下滑,與此同時緊急救援的捐款數字卻不斷上升,臺灣世界展望會說,緊急救援計劃的確會排擠其他捐款,如近年的土敘地震、俄烏戰爭、花蓮地震等會影響整體捐款。但如緊急救援也有如災後重建等長期需求,但仍基於捐款人意願專款專用。

長期與非洲馬拉威合作的畢嘉士基金會說,不管是在天災或是長期的社區發展上,會尋求號召長期支持他們服務的人,2020年後因爲新冠肺炎疫情,陸續有臺灣民衆因生活困難而停止捐款,臺灣人的捐款行爲有很大比例是衝動型捐款,雖然定期定額的捐款支持很重要,但對捐款人而言卻是一個愈來愈難的承諾。

畢嘉士基金會指出,成長於臺灣經濟起飛年代的人,也許關心教育甚過其他,下個世代的人開始會關心性別、動物福利、人權等議題,年輕世代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國際議題,或許目前還沒有捐款能力,但不見得是對海外服務不關心。

家扶基金會則與世界35國有合作方案,並在7國成立海外分事務所,家扶基金會表示,相較於國際重大災害救助,一般性的國際人道援助或是發展性的專案較難引起臺灣民衆的關注及共鳴,希望讓更多民衆理解發展中國家正面臨的議題與日常需求,關注且支持那些需要長期援助與支持的兒童與家庭。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周大堯表示,2004年於蒙古成立首個海外分事務所,2024年已邁入第20年,除了經濟需求外,可能缺乏乾淨水源、住所,因此也推出社區方案提供供水站、供水車、圖書室等基礎建設,未來盼逐步擴大服務範圍;家扶基金會蒙古中心代表黃朱偉提及,也提供無家可歸的家庭蒙古包、學用品等盼支持孩子安心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