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認第15次景氣循環高峰在去年1月 目前已進收縮期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本報資料照/黃世麒攝)
國發會今(20)日公佈,已認定臺灣第15次景氣循環高峰在去年1月,擴張期爲71個月,是景氣循環第二長,也比平均景氣循環來的長。目前已經進入收縮期。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2日在立法院透露,第15次景氣循環高峰已過,目前已進入收縮期,國發會將在3月下旬認定、公佈第15次循環高峰的時點。距離國發會2018年初公佈第14次循環谷底落在2016年2月已經過了6年。
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20日在國發會第107次委員會議會後記者會宣佈,臺灣第15次景氣循環高峰認定爲2022年1月,擴張期爲71個月。是景氣循環第二長,也比平均景氣循環來的長。
根據國發會資料顯示,擴張期最長爲1956年9月開始長達96個月,這次71個月是第二長;這次也比平均40個月還要長。
國發會說,自2016年2月爲第14次景氣循環谷底以來,已就第15次景氣循環高峰進行多次內部研究,惟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各國經濟呈現衰退,我國景氣仍持續向上,直至2022年全球經濟明顯走緩,加以國內許多重要經濟指標已出現轉弱,故再次評估第15次景氣循環高峰時點。
國發會說,2016年3月起,臺灣進入第15次景氣循環擴張期,期間臺灣經濟雖經歷英國脫鉤、美中貿易戰,疫情衝擊,惟受全球供應鏈移轉、臺商回臺、疫情帶動數位轉型需求,經濟仍保持正成長。
國發會說,2021年隨全球經濟復甦,加上科技應用需求殷切,我國出口動能強勁,經濟成長率達6.53%。惟去年俄烏戰爭爆發、各國因應通膨大幅升息加上中國大陸實施清零政策、美中科技爭端再起等,全球終端需求趨緩,我國經濟動能逐漸轉弱、至去年第四季經濟成長率轉爲負成長。由於去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爲全年最高,顯示景氣高峰落在去年第一季。
國發會說,2017年到2020年11月間,景氣燈號最高僅爲綠燈,且2021年出現多顆紅燈,至去年2月起景氣燈號分數呈現下滑,去年11月起持續呈現藍燈,顯示去年1月爲高峰時點。
對於這次景氣擴張期長達71個月,是史上第二長,面對許多外在環境挑戰,臺灣能夠支撐這麼長擴張期的因素爲何?
高仙桂說,她認爲維持71個月擴張期,有三個因素。一是因爲這段時間美中貿易戰、臺商回臺,讓臺灣投資率明顯上揚,也支撐經濟成長,跟過去臺灣接單、海外生產情況明顯不一樣。
第二,疫情關係導致數位化的大力推展,對半導體跟資通訊需求大幅增加,出口表現很好。
第三,這段時間,早期防疫得當,生產幾乎沒有中斷,這也是維持經濟成長有蠻好表現的原因,尤其2020年疫情爆發,大多國家都是負成長,臺灣卻有逾3%經濟成長率,臺灣是數一數二的國家。
至於是否可以解讀爲景氣進入衰退,高仙桂說,雖然我國去年第四季跟今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是負成長,但其他指標還是很好,要定義衰退不只看單一指標,也要看其他指標判斷。只能說從高峰到谷底是收縮期,但跟衰退的定義就不太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