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涉醫內容傳播 守護未成年人健康
近日,有媒體報道社交平臺上一些自媒體賬號進行醫療僞科普的問題,引發網友關注。這些賬號或散播似是而非的“養生知識”,或高價推銷不靠譜的“促長神藥”,或找人穿上白大褂冒充醫生講述看診經驗,其實背後藏着一套不可告人的生意經。
自媒體平臺上容易存在內容抄襲造假問題,騙取了大家的注意力,收穫了流量及背後的經濟利益。如今,當這股不良之風蔓延至醫學領域,危害很大。
在涉醫內容傳播亂象中,未成年人更容易成爲受害者。如有些認證爲醫生的自媒體大肆宣傳所謂能提高記憶力的“聰明藥”,引得不少考生家長爭相購買。可其實際上屬於國家管制的精神藥物,具有成癮性大、耐受性和副作用強的特性,極可能會抑制或損壞未成年人的大腦神經發育。再比如高考前期,不少自媒體進行“科普”,稱喝蘋果醋、服用生冷刺激食物可以推遲月經,減少對考試的影響。可專業人士表示這是完全錯誤且沒有根據的,反而可能因爲大量食用相關食物引起胃腸道不適,加重身體的負擔。
作爲網絡時代的原住民,當下的未成年人早已深度融入互聯網,他們的家長往往也是各類網絡應用的資深用戶。遇到種種問題,甚至包括一些健康疾病方面的難題,通過網絡找答案可能已經成爲家長重要且優先的選項。在這種語境下,如果自媒體平臺上涉醫內容傳播亂象叢生,廣大家長就可能被健康類謠言和虛假信息誤導。因而,爲了更好守護未成年人健康,必須要對自媒體涉醫內容傳播予以進一步的治理和規範。
一方面,要規範健康科普信息發佈與傳播。自媒體平臺要加強對涉醫內容創作者的資質審查,嚴防別有用心者假冒醫務工作者混淆視聽;廣大醫生也要珍惜自己的羽毛,遵紀守法,別輕易將自己的行醫資質“授權”給一些所謂的自媒體機構。
對於各社交媒體上傳播的涉醫內容,平臺要盡到監督主體責任,加強巡查與審覈,尤其是對於涉未成年人的內容要更加嚴格把關,及時下架錯誤虛假有害信息。相關職能部門則要重拳出擊、敢於亮劍,對違規違法現象及從業人員嚴肅查處,不斷提高違法成本,徹底斬斷靠生產、傳播不規範甚至失實涉醫內容獲利的灰色產業鏈。
另一方面,要深化涉醫內容供給側改革。當下,廣大家長對優質的健康科普信息有着巨大需求。一些涉醫類僞科普信息之所以在自媒體平臺上大行其道,有它們善於挑動焦慮的套路在作祟,更重要的是優質的健康科普信息還遠遠不夠,無法滿足廣大受衆的需求。當下要做的除了治理亂象,更要不斷加大優質內容的供給,以良幣驅逐劣幣。
醫院、醫療類科研機構要更多承擔起科普相關工作,組織專業人員製作生產更多有價值有趣味的涉醫類科普內容。學校、教育主管部門則可以針對青少年羣體涉及的視力、身體發育等問題及常見疾病,與醫院、科研機構等開展訂單式合作,製作更多滿足未成年人需求的健康科普信息產品。同時,通過教育系統媒體矩陣進行高效傳播,進一步擠壓僞科普內容的生存傳播空間。
守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離不開線下日常工作的實與細,同樣少不了規範線上自媒體涉醫內容的傳播,只有雙管齊下、同向發力,才能讓孩子擁有更加良好的成長環境。(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中國教育報》2024年06月13日第2版
作者:夏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