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解讀大陸的高質量發展戰略

雖然中共宣稱,這是首個由大陸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品質綱領性的文件;然而,中共自2017年十九大後,就不斷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中共認爲: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而要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纔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去年二十大,中共不但強調實現高品質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還進一步強調,要將高品質發展作爲國家發展的首要任務,並透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構建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進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以及高水準對外開放等方式,推動高品質發展。

事實上,擁有廣大腹地、廉價勞動力、豐富資源及潛在市場的大陸,自改革開放後,即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下,成爲全球企業、資金競相涌入的地區;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大陸成爲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然而,長期以來,大陸經濟增長主要是依賴「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加工出口貿易,這種方式雖然讓大陸很快成爲具低成本優勢的世界工廠,卻也造成了諸多問題。也就是說,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唯GDP中心」的傳統發展觀,造就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生態、環境等危機,以及沿海和內陸、城市和鄉村等發展和收入的差距,以及許多隱而未顯的社會矛盾,使得中共賴以統治的合法性出現危機。

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

基於上述問題,中共2003年提出所謂的科學發展觀,強調雖然發展是第一要務,但必須以人爲本、且可持續。換言之,中共開始揚棄「純經濟人」的思維,不再只是追求GDP的增長,更多考慮如何永續的發展;自此,大陸產業政策,逐漸着重在如何高質量發展,而非高速發展。

此次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基本上延續中共高質量發展的論述,強調往後推動發展要以提供質量和效益爲主,並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等爲核心的經濟發展新優勢,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等三方面的轉變。

宏觀來看,中共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幾個戰略意義:首先,透過產業鏈的兩端延伸,讓大陸不再只是低端產品的生產基地或最終消費品的組裝基地,而是關鍵零組件的提供者及關鍵品牌的創造者,以此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讓生產過程中主要利潤留在大陸;其次,透過更多高質量產品、服務提供的增加,讓消費留在大陸境內,以增加內循環動力;最後,透過國際品牌的打造,建構以大陸爲中心的全球供應鏈,以此強化大陸在全球產業鏈的話語權。

就是說,從戰略層面來看,中共積極推動的高質量發展發展,不但具有經濟政治雙重目的,更是中共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仍面臨三大挑戰

大陸產業要走向高質量發展,關鍵在推動產業的升級。然而,務實來看,大陸產業升級目前面臨幾個方面的挑戰:

一是製造業的升級。大陸要從低端製造業向高端製造業跨越,涉及到的不只是技術的創新,還包括人才的培養,但由於美國的科技圍堵,致使大陸希望透過引進新技術以加速製造業升級的難度加大,只好被迫提早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二是服務業的升級。大陸在最下游的餐飲、旅遊、娛樂等消費性服務業市場化程度已相當高,亦相當成熟,但在上游金融、研發、通訊等等生產性服務業及與人力資本相關的教育、養老、醫療等社會性服務業,仍存在有效供給不足、水平不高的狀況。三是金融的支持。要成爲領先型產業,通常伴隨着大量的投資與風險,因此需要更多來自民間而非政府的融資管道;換言之,即是資金的提供必須更符合市場效率配置。

總的來看,對中共來說,透過高質量發展,不只是要讓「中國製造」撕下象徵「低端、廉價、代工」的標籤;更重要的,是在全球產業鏈重塑過程中,讓大陸站在全球產業鏈的制高點。因此,未來中共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方法與策略,臺灣各界都應該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