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中國研發部門,“藍色巨人”IBM在華重心調整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石飛月 北京報道

沒想到,進入中國市場的第 40 年,被稱爲“藍色巨人”的IBM會以這樣的方式來“紀念”。

2024年8月26日,對於IBM中國研發部門的員工來說是極爲“魔幻”的一天。“Software(軟件)老大開了一個時長兩分鐘的全員會議,宣佈完lab(實驗室)要關閉後直接切斷了會議。”一位IBM的員工在社交平臺上透露,“就宣佈一下,沒有Q&A(問答環節)。”

而之後IBM的一份聲明也證實了這個消息。這也意味着IBM在中國市場的主要研發部門都將關閉,涉及員工超1000 人。不過,就在本月,IBM還舉辦了IBM中國企業級AI巔峰論壇,表示將繼續深耕中國市場,構建開放、充滿活力的AI生態系統。

IBM此舉與該公司在中國市場逐步喪失優勢有極大關係。過去十幾年,中國IT業迅速崛起,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在業內人士看來,儘管IBM自身並未收縮業務只是關閉本土研發中心,恐怕未來難逃逐步丟失在中國市場份額的命運。

突逢“變故”

“正加着班呢,權限沒了。”近日,記者在社交平臺刷到了這樣的貼子。據帖子透露的內容,發帖者爲一名IBM在中國的員工,這名員工稱上週五就有同事發現工作用的系統無法訪問,到了週六,更是無法連接到公司的網絡。

直到8月26日,相關關閉研發中心或裁員的傳聞塵埃落定。據媒體報道,當日上午10點半,IBM中國舉行了一場非常簡短的全員會。IBM全球企業系統開發部副總裁Jack Hergenrother在會上宣佈,IBM基礎設施決定撤出IBM中國系統中心(CSL)與IBM中國開發中心(CDL)兩個業務在中國的所有研發工作,將實驗室轉移到海外其他的IBM基礎設施基地。

Jack Hergenrother在會議上解釋了這麼做的原因,“近年來在中國的基礎設施業務有所下滑,IBM根據市場機會將業務轉移到更接近客戶的其他國家。”《華夏時報》記者就此消息的真實性以及業務轉移至海外的原因採訪了IBM方面,截至發稿,對方未給出回覆。

不過,記者從一位接近IBM人士處拿到一份聲明,聲明顯示:“IBM會根據需要調整運營,爲客戶提供最佳服務,這些變化不會影響我們爲客戶提供支持的能力。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越來越重視抓住混合雲和人工智能技術帶來的機遇,而IBM在中國的本地戰略重點則是利用我們在技術和諮詢方面的豐富經驗,組建具備相應技能的團隊,幫助中國客戶共創符合他們需求的解決方案。”

據瞭解,此前IBM在中國曾擁有包括IBM中國系統中心(CSL)與IBM中國開發中心(CDL)等在內的多個研發部門,除了此次將關閉的CDL和CSL,早在2021年,IBM就關閉了IBM中國研究院,IBM許多知名的科技成果都出自此部門。

在華40年

IBM有着超過110年的歷史,是全球“年紀”最大的IT企業之一,與中國最早的淵源甚至要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但後來因爲戰事頻繁中斷了聯繫。改革開放後,IBM纔算正式進入中國市場,而在過去這40年時間中,IBM在中國市場一度輝煌過,也失意過。

據公開資料,上世紀80年代,IBM先後在北京、上海設立辦事處,緊接着該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業務突飛猛進;1992年,IBM中國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這是IBM在中國的第一家獨資企業;隨後,IBM中國有限公司擴展到廣州、上海等地,辦公機構遍佈33個主要城市,服務覆蓋300多個城市。

與此同時,IBM也在中國市場逐漸建立起自己的本土研發體系。這次關閉研發中心事件所涉及到的CDL成立於1999年,是IBM全球五大軟件實驗室之一,主做開發、測試、全球化、技術支持和客戶服務等業務;CSL則成立於2004年,是IBM全球系統研發體系的重要組成,主要承擔IBM全線系統產品的核心研發工作。

在中國的大力投入,也讓IBM享受了很長一段時期的輝煌。“過去30多年,中國很多關鍵領域的大型企業以及一些大型民企使用的都是IBM的軟件,IBM在軟件領域和諮詢領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市場地位。” 艾媒諮詢CEO兼首席分析師張毅說。

然而,隨着中國IT企業的崛起,IBM也迎來了巨大的市場挑戰。也正是因爲這些市場挑戰和時代主流技術的變遷,過去四十年間,IBM經歷了從主機、IT服務、軟件到如今混合雲和人工智能核心業務的多次轉型,以及從以金融、銀行、大型國有企業等爲重點目標市場,到爲中國本土民營企業提供本土數字化轉型和企業出海方面服務的轉變。

張毅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近些年,IBM在中國市場的能力和服務優勢其實已經被逐步取代,其先發優勢已經到了一定的瓶頸期,這是目前這家公司遇到的最大問題。

在雲這塊業務上,IBM在中國的競爭對手可以說是非常強勁的,有BAT、華爲以及三大運營商;而在AI方面,除了這些大廠與運營商,過去十幾年中國崛起的AI獨角獸們也在分食這塊蛋糕。

“且從全球範圍來看,IBM也有比較大的經營壓力,淨利潤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成本壓縮和一些利潤業務來支撐,所以基於全球業務調整的角度,以及受在中國市場的成本壓力影響,進行業務結構和人事調整在情理之中。”張毅說。

從數據角度來分析,近年來IBM在亞太地區雖有復甦之勢,在中國的銷售額卻始終處於下滑中。財報顯示,2023年,IBM在中國的收入下降了19.6%,而整個亞太地區增長了1.6%。

其實爲了節省成本,2023年,IBM就宣佈將在全球裁員3900人,公司計劃大規模提升所有員工的人工智能技能,預計將用人工智能取代近8000個工作崗位。

那麼,將中國本土的研發體系撤出,對IBM未來在中國的發展會有什麼影響呢?“短期來看,對財務數據尤其是利潤,應該會有一定幫助,但從長期來看,這家公司會逐步丟失中國市場,尤其是該公司的優勢越來越小以後,其同行和客戶都在成長。”張毅說。

部分產業轉移

當然,IBM此次只是撤掉研發部門,並不是將業務撤出中國市場。據裁員會議的內容,確切地說,關閉中國的實驗室,是爲了將其轉移至海外。“IBM 基礎設施決定將開發任務從中國系統實驗室轉移到海外的其他 IBM 基礎設施地點。”

社交平臺有消息稱,如果員工不想被裁,除非可以接受去印度的班加羅爾去工作。《華夏時報》記者也就此向IBM方面求證,截至發稿未收到對方回覆。

因此,也有分析稱,IBM此舉,其實也是爲了將一部分產業轉移至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比如印度。而這也是近些年一些外企將產業轉移至東南亞的原因之一。

但不可否認,隨着中國IT企業的崛起,外企在中國市場已經逐步失去優勢。比IBM更早選擇關閉本地研發中心的,是與其並稱爲“IOE”的甲骨文,(IOE是IBM、Oracle甲骨文和存儲設備提供商EMC的簡稱)。早在2019年,甲骨文就被曝正式關閉在中國的研發中心,裁員人數至少幾百。

還有一些外企選擇裁撤門店或直接收縮在華業務。比如在今年7月,微軟稱“決定對中國大陸市場渠道進行整合”。這些或多說少在中國市場有所收縮的外企,大部分屬於IT行業。

張毅指出,在中國過去這40多年的發展中,外企先進的IT技術的確佔到巨大的先發優勢,但最近十幾年,中國IT領域的發展尤爲迅速,整體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都有很大提升,而不少外企卻固守在過去的邏輯思維和技術水平上緩慢前行,無法適應變化中的中國企業的需求,只能選擇收縮業務或者退出,這是優勝劣汰的結果。

至於這種現象對中國IT行業所產生的影響,張毅認爲,中國IT企業肯定少了學習的榜樣,畢竟有競爭纔有進步,從這樣一個規律來講的話是有點遺憾的,當然這並不會影響中國企業繼續前行。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