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孤獨症羣體:融合教育是治癒孤獨症兒童的“解藥”嗎?
假如孤獨與生俱來,如何用愛驅散心中陰霾?
在第15個世界孤獨症日來臨之際,奧一新聞記者走進廣州的三個孤獨症家庭。雖年齡、經歷等各有區別,但他們都面臨着相同的困擾:師資缺乏,公立學校一位難求;社會康復機構良莠不齊,缺失統一標準......該如何解決孤獨症孩子的教育問題?
融合教育是必然趨勢
對於大部分孤獨症兒童家庭來說,家長們都有一個共同心願:希望孩子能早日迴歸正常的社會。
如何實現這一心願呢?“融合教育是實現孤獨症孩子們正常回歸社會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廣州市殘聯教育就業處處長文凱在接受奧一新聞記者採訪時指出:“融合教育是孤獨症教育的必然發展方向。”
記者發現,《“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中也提別提及“推進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質量”。
廣州在孤獨症兒童康復教育上有哪些幫扶?文凱表示:“廣州市殘聯非常重視孤獨症兒童的康復教育,無論是從政策還是資金、人力等方面都加大了投入力度。比如說對孤獨症孩子提供康復資助的政策,這一政策可以覆蓋到0~14歲的孤獨症兒童。此外還將通過擴建廣州市康納學校,爲家長們提供更多的公校學位資源。”文凱還透露,“廣州市殘聯也在大力推動融合教育。”但他同時也指出,融合教育目前還存在着一些困難和問題:首先是缺乏專業的老師隊伍,“每一個孤獨症的孩子情況都是不一樣的,對師資的要求非常高。”其次社會包容氛圍也有待提高,“很多普通孩子的家長不願意自己孩子的班上出現孤獨症孩子,認爲會擾亂教學秩序。”文凱強調:“融合教育體系需要建立在整個社會的包容理解基礎之上,才能行之有效。”
廣州市康納學校副校長賈紅桃向記者介紹,作爲廣州市孤獨症兒童隨班就讀指導中心,康納學校每年都通過各種形式和平臺呼籲對孤獨症羣體的關注和接納,打造市級融合教育培訓班品牌,深入普校做個案的專業化支持等。爲了給普校教師提供干預和教育的抓手,康納學校融合支持團隊歷經十多年時間,開發基於特殊需要學生的《社會情緒課程》,其教師用書即將通過華夏出版社公開出版發行。該課程根據學生的能力和特點,形成初階社會情緒課程和高階社會情緒課程。
“當前的現狀是,特殊教育學校是倡導融合教育的主力軍。”賈紅桃表示,但事實上,打造良好的融合教育體系,主陣地應該在普通學校:“普通學校提供教學環境,特殊教育學校在特殊兒童的評估、個性化教育支持計劃擬定、課程設置以及個案管理方面提供專業化支持。普特進一步加強聯合,形成合力,這樣才能保障和營造最適合融合學生髮展和成長的生態化支持環境。”
融合教育的“師資之困”
除了公立學校,一些民營教育機構也在通過自身力量推動融合教育。2020年12月,廣東省出臺《關於加強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工作的實施細則(試行)》,孤獨症融合教育政策支持愈發完善。融合教育、融合老師也日益地被大家認識和接受。
位於黃埔區水西路的廣州市護苗兒童康復服務中心,是廣州最早開始探索孤獨症兒童融合教育的機構之一,率先開創名師名醫康教結合模式,同時與民辦幼兒園合作,進行融合教育推廣。
據黃埔區東薈城幼兒園的周園長介紹,該園自2020年就開始與護苗合作進行融合教育。幼兒園共有15個班,500個孩子,目前已接收9名特殊兒童。“孩子們上午在幼兒園接受融合教育,下午在機構繼續學習。有兩個孩子康復情況已有較大好轉,正準備今年升入小學。”
廣州護苗兒童康復服務中心負責人張蘭香表示:“引導孤獨症兒童融入社會,擁有合格的、充足的特教老師隊伍是比錢更關鍵的問題。”她指出,現在社會對孤獨症融合教育理念已日益接受,但由於沒有配備特教老師,沒有資源教室,老師們常常力不從心。
周園長也表示由於幼兒園缺少特殊教育師資,孩子們的教學部分交由機構老師負責。“眼下當務之急是加大對普通老師的相關培訓,讓老師們有一定的專業理論支撐。否則如遇到特殊情況,我們將措手不及。”
她同時也希望,未來加入融合教育的幼兒園越來越多:“我們的能力畢竟有限,如果大家一起來,這些孩子們的明天會更好一些。”
孤獨症康復機構建設有待加強
據記者瞭解,能接受融合教育的孩子多屬於輕度孤獨症。對於康復程度欠佳的孩子,家長們會選擇進入特殊學校或特殊教育機構。公立特殊學校生源有限,無法滿足所有需求。相關數據顯示,全國有1000萬以上的孤獨症患者,其中14歲以下孤獨症兒童超過200萬,患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以廣州市爲例,專門招收孤獨症孩子的學校僅廣州市康納學校一家,學位200個。“我們目前和白雲區政府已完成初步洽談,計劃擴建康納學校。”文凱透露,新建校區將提供600個學位,進一步緩解學位供給不足問題。
一邊是學位緊缺,一邊是孤獨症兒童數量不斷增加。巨大的市場需求之下,出現了大批針對特殊兒童的康復訓練機構。此類機構以私人民營爲主,由於缺少統一監管,出現不少亂象:亂收費、不規範,甚至是無特殊教育背景人員冒充專業教師等。
儘早干預是改善孤獨症預後的關鍵,但是如果家長找不到合適的機構、而機構又普遍面臨專業化不足的問題,這會耽誤特殊兒童隨班就讀、融入社會的最佳時機。對此,文凱建議:“首先家長需要帶孩子去正規醫院接受診斷,聽從醫生的正確建議。其次,家長需要多學習孤獨症相關的專業知識。孤獨症的治療不僅依靠醫院與機構,更需要家庭的配合。家長學習專業知識,一是能辨別社會機構的專業程度,二是能更好配合醫院與機構,協助孩子完成訓練。”
從診療到康復再到融合教育,缺乏統一標準是特殊兒童康復行業貫穿始終的難題,也是市場上的孤獨症康復機構亂象重生的根源所在。文凱表示:“目前在整個的孤獨症康復行業中,確實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有一些屬於‘渾水摸魚’機構,但它始終是個市場行爲,很難有效監管。我們將建立一些名單,希望能在公辦機構不足的情況下給家長提供參考。與此同時,政府也在對這些機構進行一些行業規範。但這項工作需要時間,也需要大家共同參與監督。”
奧一新聞記者 管玉慧 張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