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珍藏的墨跡《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這纔是地道的魏晉寫法

草書這種字體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欣賞起來也有明顯的門檻,它不像隸書、楷書屬於“基礎字體”,也不似行書那般還保留着易識易辨別的特點。能不能識讀,並不是評價草書優劣的重要標準。

正是以上這些特點,人們把草書稱爲“書法中的上層建築”,蘇軾拿立、行、跑舉例,認爲“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寫草書時,我們能充分調動情緒,將筆法與感情宣泄在紙上,它是五體之中最讓人“痛快”的書體。而且,有了一定的楷、行基礎後,再學草書也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此時,就有一個問題擺在各位書友面前:學誰的草書?臨誰的字帖?

“書聖”王羲之當爲最優選,原因有三個:其一,以他爲師,符合“取法乎上”的原則。其二:草書上追魏晉,如同追本溯源,能學到正宗草法,米芾就說“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其三:初學草書,不宜從大草開始,而應從行草入門,循序漸進,王羲之的《十七帖》正是行草範本。

《十七帖》在唐太宗時期集成,實際包含29帖、1200餘字,洋洋灑灑、飄逸華美,編成以後便被奉爲學草圭臬、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爲“書中龍象”。

王羲之用筆以豐富細膩、變化多端、妍美瀟灑著稱,《十七帖》表現得淋漓盡致。此作市面上有很多拓本,但它們畢竟是刻工二次加工的成果,一些細節之處難以還原,而且漫漶、缺字情況也幾乎都有。“碑不如帖,帖不如稿”,我們要學《十七帖》,不妨先找到一個“跳板”。

這個“跳板”就是書法名家臨摹的《十七帖》手稿,我們先把它學通透,再去臨羲之原作,能更快領悟出用筆精髓,可謂事半功倍。書界臨摹此作最精彩也最還原魏晉風度的,當屬明代朱大有。

朱大有短暫的一生,因這部作品名留青史,有人把他比作書法界的王勃。《臨十七帖》全卷縱29.2釐米、橫432.5釐米,凡99行、661字,單字大小約3釐米。此作筆畫精微,用筆爽利,不論是絞轉連帶,還是內擫取勢、攲側險絕,都還原本作,這纔是真正的王羲之草書寫法。

《臨十七帖》不論用筆、結字還是章法氣息,能夠完全貼合晉人,這是非常難得的。如果我們能把此作臨摹通透,草書筆法也就學到家了。

而今,我們將朱大有《臨十七帖》進行了超高清12色複製,見此作如見原作,非常便於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