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雪花銀”長啥樣?表面全是牙印,黑不溜秋,別被電視劇騙了

從很久遠的時候開始人們就知道白銀是一種稀缺物品,所以賦予其貨幣和裝飾的價值,但主要還是貨幣價值,尤其白銀相對來說,應該是大家在古裝影視劇中非常常見的貨幣,當然影視劇也給大家帶去了很多誤解,以爲“雪花紋銀”真白得跟雪花一樣,但事實上白銀醜得你都不敢相信。

這裡說一下,就像金子是古代國家外交纔會用的一樣,銀子也是貿易往來纔會大量流通的存在,古代的貧富差距大到你不敢想象,基本上80%的人用的都是銅錢,如果農戶一年能有幾兩銀子,那真的是頂天了——講這個是想強調,並不是說沒有白花花的銀子,但它是少見的,大部分人真實見到的,都應該是以下這樣的銀子:

一、黑

很多人不能理解,不是說好的“白銀”嗎?怎麼還會黑?那電視劇都是一溜排開能把人眼睛閃瞎的呀,但事實上由於古代對於貴重金屬的開採技術有限,銀子的純度不高,裡面可能摻雜了不少的其它物質,還有就是像現代有假幣一樣,古代也是有假銀的,只是沒有現代直接用紙打印那麼誇張,他們是把銀子加其它東西,進行純度的稀釋。

還有有些朝代,比如說明清時期的銀錠,他們還分官鑄和私鑄,官鑄就是大家常在電視劇上看到的那種,但是私鑄的銀子就未必了,當然他們也不一定就是說不比官銀成色足,不必他們精美,是假貨什麼的,但確實要差上很多,也是有各種各樣或小心或不小心弄進去的雜質,導致如今文物市場官銀都比私銀價值高。

所以一顆銀子裡面不全是銀子,其它物質的存在會導致銀子在發黃發黑甚至發紅,沒有辦法一直保持白花花的樣子,而且大家都知道銀子那也是會被氧化的存在,放着放着它就會黑,也沒有人會一直拿出來摩挲它,畢竟在古代一定要“纔不外露”,不然分分鐘有殺身之禍,於是乎銀子只能無可奈何的黑下去。

當然真的銀子變色是有限的,所以這也是我們可以用來判斷真假銀的一個切入點,市場上的鍍銀僞錠新時色澤都很亮,但過一段時間就會暗淡,如果摻雜了很多的紅銅黃銅鉛就會變色,變得越明顯,當然就越假,有個口訣叫“七黑八灰九轉青,九五成時色還清”指含黃銅的銀,“七黑八紅九帶白,九五成時還原色”指的是含紅銅的銀。

二、髒

髒真的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任何一種東西在經過幾番轉手之後,除非你天天供起來,不然都是要髒的,像如今的紙幣,如果不是剛從印鈔機裡拿出來,那都是黑不溜丟的,或者上面要蒙一層灰的,而銀子更容易藏污納垢,因爲銀子的造型真是多種多樣,並不僅僅只是電視劇上廣泛存在的馬蹄形。

它還有像骨頭一樣的,比如說金代的銀鋌,還有像朵花一樣的,比如說明代的安順府銀錠,還有像顆饅頭一樣的,比如說清代廣東銀錠,還有各種各樣一塊塊的平平整整的存在,而且不是全部銀子表面都是平滑完整的,有點銀子存在蜂窩狀的情況,還有各種各樣的凹槽和凸起,這些狀況都容易讓銀子積灰積土。

還有就是古代鑑定真假銀的方法,也讓銀子變得很髒,那就是咬銀看牙印,衆所周知銀子的質地都很柔軟,而且純度越高就越柔軟,所以很多人收到銀子,都會咬一下,當然也不是沒有別的辦法了,但古代一個人拿到銀子,就好比現代人好不容易考到證一樣,前者興奮得忍不住要用牙齒感受一下真實,後者就忍不住要親一下表達喜悅。

總而言之真正的銀子沒有大家所想的那麼美好,有時候你在地上看見,說不定還要以爲是顆工地彈出來的山石,於是一瞥而過呢,但銀子再髒也還是有人喜歡,因爲它本身的價值已經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外表怎麼樣已經沒有具體的所謂了,這或許也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