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碳捕捉 跨業合作有成

中鋼公司及工研院建立全臺首座「鋼化聯產」先導工場。左起爲工研院院長劉文雄、經濟部部長王美花、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中鋼公司董事長翁朝棟。圖/工研院提供

爲加速2050淨零排放目標,臺灣首次結合鋼鐵業及化工業的碳捕捉再利用跨業合作有成!經濟部宣佈,爲推動產業碳循環轉型,由工研院提供技術,與國內鋼鐵、化工廠合作,將全力整合兩產業的碳資源循環利用。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2日指出,高雄在發展鋼化聯產具有地利優勢,擁有鋼鐵及化工產業聚落,因此拓展「碳資源」整合更能發揮優勢效果。工研院很高興有機會在中鋼與化工產業區域資源整合的基礎上,與中鋼合作「鋼化聯產」,共同推動「碳循環再利用」關鍵技術發展,協助產業達到無痛低碳生產,攜手建立跨產業的鋼化聯產新合作模式,擴大區域能資源整合範疇,創造新產值。

在經濟部技術處支持下,這次工研院與中鋼共同驗證的三項技術,包括二氧化碳捕獲純化系統、自主觸媒與製程轉化化學品系統、電解水產氫系統。透過「二氧化碳捕獲純化系統」,把中鋼製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捕捉下來,之後加以分離、純化。再透過「自主觸媒與製程轉化化學品系統」及「電解水產氫系統」,製成如甲醇、甲烷等綠色化學品來成爲下游化工廠低碳化學品的基礎原料,取代化工原料必須由國外輸入的作法,提升成本競爭力,助臺灣邁向淨零永續新未來。

長春石化總裁林書鴻表示,臺積電是臺灣的護國神山,在半導體制程中有許多高精密製程,需要用到高純度的溼式化學品,若要打進臺積電5奈米、甚至3奈米、2奈米的供應鏈,化學材料純度必須達到PPT(兆分之一)等級的高標準,長春技術已可達到半導體制程上的嚴格要求,更成爲臺灣半導體最堅實的後盾。

目前全球都在積極節能減碳,長春公司3年前就開始研究減碳技術,而長春營運超過12年的醋酸廠一年就可以吃掉12萬噸的CO2,是臺灣獨創的技術。加上中鋼本身有很多建廠經驗,工研院則有很多技術與人才支持,若能透過合作與搭配,相信未來對臺灣淨零減碳能做出更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