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臺海兩岸和平,臺積電纔可能根留臺灣

工商社論》

目前全球高達90%的先進製程晶片都在臺灣生產,又因大陸受美限制不能購買,故幾乎都只賣給美國企業,但因美中爭霸,激化臺灣「抗中保臺」,兩岸關係倒退至幾乎兵戎相見的地步。由美國激化的臺海不安,給其分散臺灣半導體先進製程生產移至美國的藉口,期以重建美國半導體生態系。長期以來臺灣就有生產資源五缺問題,半導體到海外生產已是遲早的事,且只要客戶有需要,生產是可以配合市場需要前往設廠,當核心技術保護及外流問題能克服時,就會考慮到客戶所在地生產,故臺積電到美國生產是遲早的事,就如同臺積電到大陸設廠一樣,除可與大陸客戶緊密合作,使客戶更加依賴業者的產品,更能穩固業者的市場地位。但此次臺積電赴美設廠,卻不是從經貿因素評估的結果,完全是地緣政治的決策。

2021年臺積電開始興建亞利桑那州先進製程5奈米廠(AZ廠),預計2024年量產,月產能約2萬片;2022年12月6日AZ廠舉行移機典禮,不但美國總統拜登,還有商務部長,及多位科技界大老如蘋果、超微、輝達等企業執行長出席;臺積電此次投資400億美元在此進行兩期設廠計劃,第一期預計2024年量產5、4奈米晶片,第二期則是3奈米晶片,預計2026年量產,兩期工程完工後將有6座先進製程新廠,合計年產超過60萬片晶圓,終端產品市場價值預估超過400億美元。難怪拜登總統喜悅地高喊:「美國製造業回來了!」。然而臺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一句「全球化幾乎死了,自由貿易幾乎死了」,像是爲拜登及該廠的未來背書,也是爲全球化畫上句點。

張忠謀曾說,以臺積電在美國奧勒岡設廠25年的經驗,在美國製造晶片成本,比臺灣貴50%,欠缺市場競爭力,即使美國每年補貼,也無法建立完整的供應鏈,多年前美國設廠經驗是一個噩夢。臺積電總裁魏哲家坦承,臺積電離開了臺灣的生態系、人才,又將如過去一樣困難重重。所以此次亞利桑那州廠建廠規劃是三者要一次馬上到位,要大規模羣聚一次建廠,要建立美國在地半導體生態系,要大量移民臺積電人才赴美加入生產。如此可知,爲何會有年產超過60萬片晶圓投資,會有臺積電相關衛星廠大規模赴美建廠,會出現超過10架包機飛往美國;地緣政治壓倒一切,美國反全球化的種種系列措施,加上政府無能阻抗,臺積電顯然沒有選擇的餘地,甚至爲求成功只能放手一搏。

中美爭霸一日未歇,臺海戰爭陰霾不散,全球化產業供應鏈即將告終,世界已走向中美兩極化產業供應鏈階段,半導體已是如是。全球近70%的晶片需求在中國大陸,大陸過去因自制率低,只能依賴進口,其進口總金額已遠高於石油,是最大宗進口商品。今年大陸因受景氣及封城影響,使得晶片進口大減,前3季進口晶片數量較上年同期減少了12%約610億片,晶片進口大減,除了因景氣因素外,也因大陸14奈米以上中低階晶片的成熟已能國產替代,及美國對先進製程晶片出口限制使然。美國結合臺灣、日本、歐盟、韓國封鎖大陸,大陸只好自立自強,短期是美方佔有優勢,但將來如何則尚待觀察;目前中低階成熟製程晶片大陸已能量產供應,臺灣成熟製程也只供應美方各國,未來是否會供過於求,值得關注。

綜上所述,臺積電用先進製程規劃美國新廠,我政府對國人宣稱,這是國力的展現,這不只符合美國政府的期待,還能運用美國資源緩解國內五缺的困境,而美國新廠的經營團隊,甚至能更進一步掌握最先進的半導體技術與新產品資訊,但實情真是這樣嗎?臺積電深知此次赴美建廠,生產離開臺灣的半導體生態系和人才,是很難複製在臺灣的成功模式,所以此次亞利桑那州廠建廠是三者一次馬上到位,其根本原因不難預測,是爲避免臺海戰爭先進製程廠被毀,而將先進製程生產基地建在美國。國人質疑半導體「去臺化」不是完全沒有根據。回到根本,如果兩岸得以維持長久和平,臺積電沒有被摧毀的疑慮,自然能持續提升製程技術,根留臺灣,毫無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