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臺幣升值中避開荷蘭病困境的做法
前陣子在中央銀行的理監事會議中,有理事提及:「臺灣半導體產業表現亮眼,推動出口的大幅增加,帶動貿易順差,致新臺幣大幅升值,可能導致部門間發展失衡、產業外移的『荷蘭病』困境。」1970年代初期,荷蘭參與北海油田開發,獲得大量的天然氣,天然氣出口帶來的順差,導致荷蘭盾大幅升值,嚴重打擊農業,以及其他的製造、服務業。天然氣的出口致貨幣的升值,削弱整體產業競爭力的結果,引發產業的大幅外移,此即「荷蘭病」的病徵及由來。
至於荷蘭病對臺灣目前的經濟情況有何啓示呢?這一、二年來,美中科技戰的搶單、轉單效應,使臺灣半導體產業的表現一枝獨秀,在出口大幅增加後,新臺幣也大幅升值,也引發了央行理事提出「荷蘭病」的警訊。
事實上,荷蘭天然氣的開採,引發的「荷蘭病」和臺灣的情況並不盡然相同。雖然兩者相同的是,單一部門的發展,造成出口的大幅順差,使幣值大幅攀升,致削弱的其他部門、產業的競爭力。但不同的是,荷蘭是天然氣(也算是原物料之一)價格的大幅攀升,削弱了其他所有產業的競爭力。反之,臺灣的半導體出口增加,除了可以帶動本身上游的IC設計、中游的IC製造、下游的IC封裝、測試等的出口,也會帶動印刷電路板、半導體設備、封裝測試設備,以及其他原材料的發展,並提供電子資訊業、汽車製造業、醫療產業、航太產業所需的晶片。由此觀之,半導體不像天然氣,它的正面產業關聯效果是相當大的。
再者,這波新臺幣的升值,並不只侷限於半導體出口的增加,還包括股市的漲升,導致海外熱錢的流入,以及臺商迴流、海外資金匯回等效應,並非純粹是單一事件的影響,也不如荷蘭油價漲升的長期效應。
新臺幣的升值在短期上固然沒辦法逆轉,但在中期上可能會有變化,背後影響的因素包括:第一,半導體的訂單已經下到12到18個月之後,背後的原因在於AI、5G、物聯網的需求,帶動對半導體的需求增加、汽車由過去機械式,邁向電動車、自駕車等電子操作,以及美中科技戰的搶單、轉單效應。第二,各國寬鬆貨幣導致股市、房地產的上漲,也引發各國熱錢流向臺灣的股市、房地產,加上臺商迴流、海外資金的匯回的推波助瀾。上述因素可能在臺商迴流減少、海外資金匯回降低、產業景氣波動,以及股市攀升至高點後下修致外資撤出等因素,而使新臺幣在中長期有機會回落。當然,如果人民幣、韓元在未來貶值,可能衝擊臺灣的出口競爭力,新臺幣貶值的壓力也會隨之大增。
由以上分析可知,臺灣當前的現象和過去的荷蘭病並不完全相同,但在新臺幣升值後減損其他部門競爭力的衝擊,仍然是存在的,不得不加以防範、因應。在因應上,我們從產業面、金融面兩個面向來探討。
在產業面的因應上,政府及企業應制定政策、策略,擴大半導體產業對其他產業的影響力。善用臺積電、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等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力,吸引美國、日本的設備、材料廠商來臺灣投資,完善臺灣半導體的產業鏈,最終達成本土化的目標,帶動臺灣的機械、化學材料等需求的增加。同時,將AI、5G、半導體等技術擴散至其他傳統產業、服務業,乃至於農業。使產業的發展更多元化,在各行各業科技化後利潤提升,才能抵抗新臺幣升值的衝擊。
在金融面的因應上,因應新臺幣的大幅升值,中央銀行只能知會金管會提高壽險基金海外投資的比例,以及處罰或道德說服炒匯的銀行,但我們認爲行政院應該有更積極的作爲,因爲各國貨幣政策的寬鬆情況,在這一、兩年不會有大幅的改善,行政院應協調跨部會,疏導熱錢、海外資金的動作應更積極。可採取的做法包括:第一,鬆綁創業投資的相關規定,甚至恢復「產業創新條例」過去的股東投資抵減租稅優惠,將資金疏導至目前對資金嗷嗷待哺的新創企業,帶動新創企業的發展。
第二,協調跨部會主管機關,加速鬆綁法規限制,並賦與跨部會主管機關一定比例的產業化績效指標(KPI),將資金疏導至生產性的服務業,包括資產管理、長期照護、雙語教育、都市更新、大健康產業等。使這些產業可以吸引更多的保險業及其他資金、遊資熱錢投入,精進商業模式,帶動高階的就業機會,進而達成降低熱錢炒作匯市、房市、股市,創造高階就業機會、減少M型社會、民衆對立的雙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