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韓國貿易逆差原因及對臺灣產業政策的啓示

工商社論》

今年以來,韓國持續對中國大陸呈現貿易逆差,韓元也持續大幅貶值。過去在景氣好的時候,韓國企業擴張的企圖心強,加上有品牌、韓流的助陣,經濟表現特別好。反之,當經濟衰退時,韓國面臨的壓力也大。

韓國今年以來爲何對中國大陸持續出現貿易逆差呢?首先,韓國雖然和臺灣接近,都有相當高比率的中間零組件、原材料出口到大陸,但韓國仍有不少終端的消費品牌,尤其在汽車、家電、手機、面板等領域上。過去一、二十年來,韓國的品牌在中國大陸無往不利,也創造了不少貿易順差。但最近幾年來,中國大陸產品已非吳下阿蒙,產業競爭力開始跟上來,如家電有海爾、美的;手機有中興、華爲、OPPO;汽車有東風、比亞迪等。以手機爲例,三星在中國的市佔率,由過去超過20%的市佔率,降低到只剩下0.6%,當然對韓國的貿易順差有所衝擊。

其次,韓國半導體開始比較大的比率在中國大陸在地化生產,如設立DRAM、NAND FLASH廠,在地化也會影響韓國對中國出口的比重。再者,韓國IC主力產品以DRAM、NAND FLASH爲主,但這些記憶體多數是用在消費性電子、手機、電腦面板之上。而隨着疫情的逐步結束,各國開始解封,對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需求也開始下滑,影響韓國記憶體對中國出口的比重,這也是韓國對中國貿易呈現逆差的關鍵。

對臺灣而言,臺灣對大陸的貿易結構跟韓國相當接近,主要以中間原材料、零組件爲主要的貿易模式。而隨着疫情逐步結束,遠距工作、學習、娛樂、醫療的需求也會逐步下滑,當然也會影響及於電腦、筆電、面板、雲端、資安產品的需求,進口衝擊到中游的零組件、模組,以及上游成熟製程的IC產品,這些影響和韓國的衝擊大同小異。慶幸的是,臺灣半導體除了封裝測試以外,基本上以「在臺灣生產」爲主,產業鏈完整,對大陸的出口仍可以保持一定的熱度。

同時,在電子領域上如人工智慧、AIoT、高效能運算、量子電腦上深耕已久,而且需求仍相當殷切,因此,擁有先進製程70%的臺灣IC產業,仍然可以保持一定的競爭力。不過,在IC產業景氣下滑,加上美國實施「晶片及科學法案」圍堵中國,禁止對中國輸出先進製程技術及產品,未來會不會影響到臺灣IC產業的出口值得關切。

雖然臺灣在IC產業的產品比較多樣化,不像韓國集中在DRAM、NAND FLASH衝擊比較大,但不可諱言的,隨着疫情趨緩的解封,半導體的景氣循環開始下滑,除了少數高階製程之外,產業難免受到衝擊,尤其是臺灣近年來製造業出口IC佔了50%以上,一旦整個產業景氣衰退,對臺灣的出口、投資的衝擊將是不言可喻。政府必須提早因應,才能度過景氣下滑的寒冬。

在因應上,就短期而言,半導體景氣的下滑勢將衝擊臺灣的出口以及廠商未來後續的投資。因此,政府公營事業的投資必須加速進行填補半導體投資、出口可能下滑的缺口。同時,隨着疫情的解封,政府應有一些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來鼓勵民間消費,透過內需的升溫緩解經濟下滑的速度。

在中長期上,臺灣產業集中在電子資訊業、IC產業的M型化情況必須要有大幅度的改善,才能降低景氣大幅波動的風險。

而欲降低太過依賴半導體的風險可以從兩方面着手。其一,加強半導體的縱深,延伸至上游的原材料和下游的設備發展。同時,加強對第三代、第四代半導體的投資,因爲第三、第四代半導體有利於汽車電子、風力發電等低耗能、高功率的領域擴展。如此可以降低臺灣IC產業集中於傳統邏輯產品代工的風險。當然,這些分散風險的投資,政府必須肩負一定比例的投資,例如透過大基金的設置,降低廠商早期研發的外部性風險,臺灣將更有勝算。

其二,在加強半導體科技對其他領域的擴散,才能全面提升臺灣整體產業的競爭力,例如半導體科技應用於農業的無人機施肥;應用於醫療的精準醫療、達文西手臂;以及應用於傳統產業的智慧製造,都可以有效地提升上述產業的競爭力,減少臺灣產業M型化的困境。因此,政府未來的租稅優惠、經濟部科技專案計劃,應該鼓勵半導體、電子資訊科技和傳統產業、服務業的鏈結,纔能有效紓解臺灣產業M型化的瓶頸,並避免類似韓國貿易順差下滑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