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巨頭”中公教育闖進留學賽道,能激起多大水花?

國際教育賽道再添新玩家。

中公教育(002607.SZ)日前宣佈,全面開啓國際教育服務戰略,聚焦國際化職業教育、國際人才培養等業務。

據界面教育從相關知情人士處瞭解,中公考研團隊今年作出調整,單獨成立一個小團隊來做國際教育的新業務。

官網顯示,該業務以“中公佳航留學”的品牌運營,展示了美國、英國、加拿大等主流留學目的地,但相應鏈接暫無法打開,院校庫也尚未完善。此外還提供了雅思、託福、GRE、GMAT等考試相關信息。

與普暉香港升學中心的合作是中公開啓國際教育業務的第一步。該中心成立於2008年,是香港本土教育機構,目前在全國有超過300個縣校的招生辦事處。

上述人士透露,後續的國外留學服務,大概率也是類似香港留學的合作模式,即雙方針對目標留學人羣,共同開展升學規劃及指導、職業技術教育培訓、研學、遊學等業務。

受益於開放的國際化視野、雙語環境以及國際交流機會,香港留學近年來備受內地學生的青睞。據香港入境事務處赴港學生的簽證統計情況顯示,2021年內地生赴港入讀人數達到37087人,同比2020年上漲19.16%。

不僅內地學生赴港求學的需求與日劇增,名校之間的競爭也愈發激烈。根據香港教資會資助課程的2022/2023學年香港八大高校就學人數統計,非本地生中,內地學生佔比最高,佔非本地生人數的74.6%。

國際教育的生命力重新爆發,除了因疫情被壓制的留學需求逐漸得到釋放,或許還與國內升學日益“內卷”的競爭狀況脫不開關係。2024年考研人數達到438萬人,相比六年前的238萬人接近翻倍,更多人希望通過留學提升求職競爭力或緩解就業壓力。

留學市場端也有了新變化,疫情疊加“雙減”,一批缺乏競爭力的機構被淘汰出清,還有公司面臨倒閉,無法持續爲客戶提供需求,更多的資源和用戶流向頭部機構,整個留學行業經歷大洗牌。

由於留學服務的標準化程度高、行業門檻低,中小機構衆多,國內頭部的留學服務機構集中在包括新東方、金吉列、啓德教育、澳際等。

以新東方爲例,隨着疫情管控逐步放開,公司出國相關業務恢復雙位數增長。2023年6月至11月,新東方的出國考試準備和留學諮詢業務分別同比增長約46.5%、31.7%。

也有新入局的玩家想要分食龐大的留學市場,如高途於去年宣佈加大國際教育的投入。高途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陳向東提到:“後疫情時代,國際教育迎來新契機,教育的供給體系已經升級爲全球供給。”

從整個留學產業鏈來看,留學前服務包括前期諮詢、制定留學計劃、協助學生準備申請資料以及提供所需的語言、學術、實踐課程等。疫情後各國高校的申請標準、招生規模、辦理實效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調整。在此背景下,留學考培、留學諮詢仍具有較強的入口價值。

留學後服務則爲學生提供在海外的租房、學習輔導、實習指導、求職等服務內容。求學難、求職難等問題推動留學後市場服務的供給爆發。觀研報告預計,留學後市場將在2024年達到2854億元,隨後將保持13%左右的速度增長,至2026年,該市場規模將達3611億元左右。

“中公佳航留學”官網顯示,其提供的業務主要集中在留學前服務。而當下留學前的諮詢和中介服務在服務流程、專業化程度上都已有較大提升,且競爭激烈,沒有相關基因的中公教育在面臨“出海”難題時,和境外成熟機構合作,或許是較爲省力的一條捷徑。

從官網宣傳口徑來看,中公教育還打算結合自身的職教優勢,發展國際化職業教育。尤其是在當前“一帶一路”架構中,各類國際化人才正在發揮重要作用,國際化職業教育受到了權威機構和部門的高度重視。

但培養專業的國際化人才,不能直接“照搬照抄”,也不能完全依靠國外經驗,否則會出現一些水土不服的現象。要想走好這條路,中公教育仍需多花些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