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巴庫:COP29前瞻與行動”研討會在京舉辦

9月20日下午,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簡稱“中國民促會”)、萬科公益基金會、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聯合發起的“COP同行”項目在北京舉辦了“共赴巴庫:COP29前瞻與行動”研討會,來自氣候變化領域的專家學者、社會組織夥伴、企業和媒體代表等線上線下近3000人次觀看,就中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作用和探索,COP29的重點議題等,展開了豐富而深入的討論。會議由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副主任劉一峰主持。

中國民促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香奕致辭

中國民促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香奕在致辭中表示,中國民促會作爲平臺機構,始終積極促進社會組織與各利益相關方之間的深入互動,以實現在氣候變化領域更廣泛的合作與交流。“中國民促會通過不斷拓展國內外合作伙伴網絡,提升了中國社會組織在國際上的認知度。通過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期間舉辦邊會、新聞發佈會等系列活動,加強了與國際夥伴的交流和互信,也爲我們提供了更多機會配合中國代表團的談判工作,向國際社會呈現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積極努力和顯著成就,從而提升全球對中國氣候行動的認識和理解。”

國家氣候中心原副主任、亞洲開發銀行原首席氣候變化專家、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副理事長呂學都致辭

國家氣候中心原副主任、亞洲開發銀行原首席氣候變化專家、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副理事長呂學都在致辭中用奧運會類比COP大會,把COP大會比作各國爲保護氣候展示自己努力和貢獻的主渠道主賽場。“企業和NGO在會上主要就是展示自己保護氣候的努力、宣傳自己的主張、尋求務實的商務合作,這裡有數以千計甚至更多的機構參與。”他提醒大家,不僅要展示自身的主張和成就,更要有長期發展和合作規劃眼光,掌握“綠色低碳語言”,因爲“綠色低碳語言”纔是與世界合作、與世界同頻的有效工具。

主旨演講環節,身處阿塞拜疆的COP29組委會合作與規劃部主任Orkhan Taghiyev線上參會,分享了將於阿塞拜疆舉辦的COP29相關籌備情況,會議組織、參會、後勤等具體事項。

COP29組委會合作與規劃部主任Orkhan Taghiyev分享

重磅演講來自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研究員,他回顧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歷次COP會議的歷史進程,詳述了《巴黎協定》進入實施期後的新形勢與各方關切的新議題,並對我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路徑、引領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新格局的前景進行了展望。

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研究員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楊富強以“中國能源發展面臨的新挑戰”爲題,分享了能源消費、煤炭消費、節能和碳強度指標、能源綠色公正轉型等議題。他認爲“中國能源戰略發展中的安全問題有其重要合適的定位。”“要繼續控煤控油,追求‘極致能效’,近年大量居民的耗能耗電產品‘以舊換新’,工業能效設備的置換等,都是爲了進一步提高能效。中國的能效標準應該對標發達國家,追求世界領先。同時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加快天然氣發展替代煤炭和助力可再生能源發電。我們的目標是建設一個新型的能源強國,中國現在還不是強國,是能源大國,建設能源強國仍然任重道遠,還需要我們繼續努力。”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楊富強分享

圖說:煤炭消費近年佔比下降微小/楊富強

“COP同行”項目將動員一批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社會組織申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觀察員資格,併爲社會組織參與阿塞拜疆COP29提供行動指引和協助。社會組織爲什麼要積極參與COP?

來自本土環境智庫北京綠研公益發展中心項目主管陳鎣婕表示,氣候大會給了我們定期討論這個議題的空間。大會本身成果很關鍵,互動的過程也許更加關鍵。聯合國倡導多元共治的體系,社會組織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參與者和行動者。全球氣候治理機制爲社會組織參與COP提供了合法性,《公約》秘書處通過給予非國家主體的成員組織觀察員身份,向我們提供參與氣候治理的途徑。

北京綠研公益發展中心項目主管陳鎣婕分享

參與COP的實踐與展望

幾位來自高校、研究機構、NGO和媒體的同仁,也分享了各自機構參與COP的實踐與展望。

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GAUC)首席青年官何超欣表示,聯盟重視下一代氣候領袖的培養,通過專業系統的培訓項目已培養出兩千餘名青年,關注和投身氣候變化議題。聯盟積極開展培訓和教育,推進高校學術交流。COP大會每年吸引來自盟校的諸多師生參與。在聯盟秘書處的統籌下,GAUC已經連續四年組織COP青年團參與協調盟校在COP大會上舉辦邊會和豐富的青年活動。GAUC今年也將在阿塞拜疆設立主題場館,舉辦一系列精彩活動。

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iGDP)副主任汪燕輝分享到,"作爲一家專注於綠色低碳發展的國際化智庫,我們致力於提供推動中國低碳經濟增長的解決方案,並通過跨學科、系統性、實證性的研究,推動能源和氣候變化解決方案的科學化和精細化。機構成立十年來,九次參與COP活動,我們的初衷就是要參與到全球氣候治理中,發出來自中國的獨立且專業的聲音,推動綠色低碳議題的多元化、國際化溝通。”

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iGDP)副主任汪燕輝圓桌討論分享

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氣候能源項目副主任郭麗娜說 “WWF參與COP最主要的目的是跟進和影響談判的進程,希望基於民間的力量,從環保組織的角度推動國家、行業、企業以及公衆達成氣候共識,落實氣候行動。”

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氣候能源項目副主任郭麗娜圓桌討論分享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氣候金融研究中心王旬研究員的所在機構是國內最早一批從事綠色金融和氣候金融相關研究的智庫。他認爲COP是智庫和企業、NGO等機構的大型合作平臺,希望通過COP參與氣候和金融跨領域合作,推動我國相關標準的國際認可,促進我國在全球氣候領域話語權提升,並促進更廣泛的國際交流。他說“近年氣候投融資的資金增量非常大,但缺口仍非常巨大。而且資金主要投資於減緩,適應性投資資金佔比非常低。這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氣候金融研究中心王旬研究員圓桌討論分享

中國企業聯合會首席研究員,中國企業管理科學基金會理事長繆榮說,參與COP的直接動機是源於前幾年每年有400多家企業向聯合會申報綠色低碳方面的實踐成果,他們依此開始參與COP,把中國企業的綠色低碳故事在國際範圍上推廣。

中國企業聯合會首席研究員,中國企業管理科學基金會理事長繆榮圓桌討論分享

澎湃新聞《臨界點》氣候月刊主理人刁凡超不認同做氣候報道是一個逆勢而爲的行爲,“高溫熱浪、暴雨洪水……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越來越頻發,氣候變化深刻影響着每一個人。”澎湃新聞推出《臨界點》氣候月刊,希望拉近公衆與氣候變化的距離,提升公衆對氣候變化的認知和行動。“作爲媒體,我們有責任去報道氣候變化議題,氣候報道涉及方方面面,我們也非常重視COP這種重要會議的報道,因爲媒體的報道角度,對於公衆的認知提升非常重要。”

澎湃新聞《臨界點》氣候月刊主理人刁凡超圓桌討論分享

大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中心副主任劉一峰認爲,在全球氣候治理對話中,社會力量作爲關鍵紐帶,需要巧妙融合專業議題與廣泛公衆,跨越氣候科學、公共政策、商業模式、金融機制及公衆參與等多重領域以推動全方位合作框架。社會組織間更應秉持相互扶持、共克時艱的精神,攜手並進,在複雜多變的治理挑戰中砥礪前行。

萬科公益基金會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高級項目經理劉熙分享了基金會在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領域的戰略及項目。萬科公益基金會期待以國際瞭望者的角色,通過支持中國氣候故事講述者社羣,引領參與各大國際氣候平臺,提升中國氣候變化故事的國際傳播能力,探索生物多樣性與氣候協同效應,建設國際認可的企業碳中和評價體系等路徑,增強多元參與國際氣候有效發聲。我們期待看到更多的機構參與到COP同行這樣的社羣,形成合力,再更多的國際平臺,講述自己的故事。

萬科公益基金會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高級項目經理劉熙分享

正如澎湃新聞記者刁凡超所引用的魯迅的話,“無盡的遠方,和無窮的人們,都與我們有關。”這場以COP29前瞻爲導向的研討會,把氣候大會和民間機構、公民個體緊密相連,講述中國的氣候故事,拓寬國際視野,終將落實在我們的氣候行動中。(圖片由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授權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