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國際糖尿病專家來養生!許惠恆以身作則的健康秘訣
臺北榮民總醫院前院長許惠恆。(圖/常春月刊提供)
潛心研究糖尿病防治與治療逾30年的許惠恆醫師,致力於糖尿病照護研究,深獲國內外專家學者肯定,有多項糖尿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醫學期刊,併成功揭示非肥胖型第二型糖尿病的致病關鍵。除此之外,他也相當重視數位科技,在擔任中榮、北榮院長任期內,積極發展智慧醫療、精準醫療,並強調以病人爲中心的服務模式。
●從醫兩顆心:愛心、耐心對待病人
許惠恆聊起當初行醫初衷時表示,雖然是在家人的期待下選擇醫科,但他始終認爲,醫療除了專業之外,還要以病人爲中心,必須有愛心、耐心,「我名字就有兩顆心,自己也以此爲目標對待病患。」他打趣的說。
醫科畢業後,也曾思考要選擇內科或是外科,但考量內科可長可久,且在人口老化下,勢必有許多內科病患需要幫助。此外,讓他想走內科的原因還有:「外科醫師的黃金壽命約在50、60歲時就達到巔峰,但內科可以靠經驗累積,與病患建立長久的醫病關係,這也符合自己當初從醫的想法。」
許惠恆是知名的糖尿病權威,曾赴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臨牀研究中心擔任臨牀研究員,返國後於三總擔任主治醫師,20多年前轉任中榮新陳代謝科主任,一路從教學研究部主任做到內科部主任、副院長及院長,接掌臺中榮總院長6年,在臨牀、教學、研究上深耕極深,並曾擔任世界糖尿病聯盟太平洋區主席。
2021年初,許惠恆接掌北榮院長一職,他於院長任內帶領北榮朝向智慧醫療、精準醫療與個人醫療方向前進。「北榮是國內首屈一指的醫學中心,即使與東南亞各國的醫療評比,都在前幾名之內,各科的醫療專業性與臨牀基礎都相當深厚。」
●善用智慧醫療,改變醫療行爲
許惠恆認爲,智慧醫療是全球醫療產業的共識,對於未來新的醫療技術、經營管理提升效率,以及降低不必要的資源浪費等,都是很重要的課題。「目前北榮已經擁有國際級的醫療專業,以及多年來累積下來的大數據資料庫,再結合最新的AI技術與資通訊科技,可全面提升醫療照護品質。」在擔任中榮院長時期,許惠恆就催生不少極具實用的AI服務,包括與臺灣人工智慧學校合作推出的病情惡化預警系統。
「以往住院病患會面臨的情況是前一刻還好好的,下一秒卻無故惡化,這是醫療人員與病患都不樂見的狀況。」他指出,國外醫療已發展出能及早預測、預警病患未來8小時內是否會惡化的機率,「及早抓出徵兆,就能及時提醒醫護人員密切注意。」
中榮則透過住院病患的10萬筆資料,做出大數據與人工智慧比對分析6大生理徵象指標,計算出每位住院病患的病情惡化風險分數,並以紅黃綠燈顯示病情的嚴重程度。「在護理站的大螢幕上,每個病牀的燈號一目瞭然。」許惠恆說,施行一段時間後發現,立刻看到醫療行爲的改變。
他接着說,一般醫師巡房,若遇到當天有門診、手術時,時間就會拆成兩個時段,且傳統巡視病房是從第一牀開始往下看,或者隨機挑選幾個重點牀位先巡過,「但每位病患的生理狀況不同,這樣的模式很容易錯失黃金診斷時間。」現在則可以依病情嚴重的病患優先看、花的時間也愈多,如此一來,就可減少非預期的死亡機率。
●精準醫療、有溫度的感動式服務 提升醫療照護
近幾年,北榮也積極發展精準醫療,去年8月初,更正式啓用精準醫學暨基因體中心,預告未來將利用臺灣精準醫療計劃(TPMI)等基因體資料庫的轉譯與藥物基因體學相關研究,並結合最新的AI人工智慧技術,全面提升醫療照護,讓民衆享有精準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許惠恆表示,北榮醫療團隊多年來不斷推動精準醫學,已經位居國內領先地位,而精準醫療暨基因體中心的成立,將結合個人化醫療、大數據與基因資料庫,精準治療疾病,並落實病患的照顧,也期待未來能將成果推廣到亞洲及全世界。
現代醫療強調服務端,必須以病人爲中心,而最佳的服務型態是要讓醫療專業化,並達到「有溫度的感動式服務」。
至於什麼是感動式服務?「是病患沒有預料到的服務」;他認爲,一般病人對於醫院的感受都很冰冷、制式化,若能推動病人旅程,從掛號開始之後的每個關卡流程,都要幫病人設想是否有困難的斷點,「好的醫療服務就是要把這些斷點串聯起來。」所有服務面都需要落實,亦即包括內科病患、外科病患,甚至急診病患的服務流程等,都要思考對病人最有利的服務,並讓病人感受到溫暖的服務。
●積極施行168,以運動紓解壓力
身兼數職,還要兼顧臨牀與教學,即使忙碌,許惠恆仍不忘大量閱讀來增加知識,他也期許醫學院的學生,要多學習不同語言、開闊視野;更重要的是,必須要持續的求知創新,同時也要具備團隊溝通的能力。
在忙碌之餘,他也不忘照顧自己的健康,「身爲新陳代謝科醫師更要以身作則,」而爲了控制血壓,則參考了許多建議與想法,並從一年半前開始執行168間歇性斷食法,成果相當不錯,不僅成功減重6至10公斤,血壓也維持穩定、精神也變得更好。
他指出,168間歇性斷食法若從疾病、胰臟、胰島素抗性等觀點來施行,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爲糖尿病的致病因子之一,是胰臟分泌胰島素的功能隨着年齡逐步衰退,但也可能是隨着身體胰島素的亢進而衰退。
簡單來說,胰臟功能爲什麼會衰退?除了和年齡有關外,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爲澱粉、含糖食物的刺激,過度刺激是讓胰島功能逐年往下的重要原因。因此,若能減少進食次數,降低對胰臟的刺激,就能避免胰島素功能的衰退。
現在,168間歇性斷食已經成爲他每天的飲食原則,一年半來堅持不吃早餐,直到12點才吃午餐,且在晚上8點前吃完晚餐。
「168成功的關鍵在於兩個小原則」許惠恆說,第一是每日熱量要減少,不能把三餐的份量分成兩餐吃,每天熱量是兩餐,也等於減少了三分之一的熱量;此外,午餐與晚餐的碳水化合物如面飯類也要同步減少,但脂肪與蛋白質則要照常吃。
不過他也提醒,正在服用降血糖藥物的糖尿病患不建議施行168斷食法,以免服藥後不進食而引發低血糖。至於有胃病如胃炎、胃潰瘍的人,也要斟酌施行。
●飲食控制外,也別忘動起來
除了飲食控制外,許惠恆也相當鼓勵運動,尤其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重複性肢體運動」,例如健走、游泳等。有醫學研究發現,重複性肢體運動可以促進腦部循環,讓思慮清晰。他每天都會步行至少一萬步,假日甚至會再增加到一萬兩千到一萬三千步,而且儘量不搭電梯,走樓梯下上班。
提到壓力與挫折,他不諱言年齡愈大,挫折與壓力一定有,特別是想做創新的事情時,確實會有許多挑戰,「但只要做好事前準備,面臨問題時就能知道如何克服與化解。」許惠恆說,一項政策要往前推動,必定會遇到阻力,雖然有時無法立刻完成,但相信只要意志堅定,加上態度溫柔,事情可以慢慢解決。
他也以《易經‧繫辭下》的一句話:「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自勉,凡事見微知着、固守原則、意志要剛強、態度要柔軟,就是他認爲最好的管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