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肺癌藥“放假”1/4患者可長期停藥

目前,靶向治療是驅動基因陽性肺癌的標準治療方案。但這一模式也有不足,不少患者受到長期不良反應影響,長期持續用藥也可能是誘導產生耐藥的因素之一。

6月14日,著名醫學雜誌《JAMA Oncology》在線發表了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吳一龍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這項研究首次證實了對於晚期肺癌患者採用適應性減量藥物治療的可行性。

微小殘留病竈判斷能否給藥物“放假”

隨着外周血循環腫瘤DNA檢測技術的發展,微小殘留病竈(簡稱MRD)的概念應運而生。對腫瘤病人來說,MRD是經過治療後體內殘留的微量或不可見的腫瘤細胞或DNA片段。微小殘留病竈基本無法通過影像學方法發現,但可以通過ctDNA檢測技術發現。

廣東省肺癌研究所以往的研究證實,對於早期和中期肺癌,如果治療後MRD陰性,則復發風險更低。相關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醫學頂刊《Cancer Discovery》和《Cancer Cell》上。

對於一部分晚期肺癌,當靶向治療清除了大部分病竈,又利用手術或放療對殘留病竈進行了治療之後,可能達到一個影像學沒有可見病竈的狀態,即完全緩解(CR)。對於這樣的患者,能否通過停藥達到延緩耐藥、延長生存、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肺研所團隊對於進行了殘留病竈局部治療後的病例,開展了基於外周血ctDNA檢測的適應性靶向藥物減量的研究:對於沒有可見病竈,且外周血中腫瘤基因、腫瘤標記物陰性的患者,暫時停用一段時間的靶向藥物,如果重新出現病竈或者相關指標轉陽性,則再恢復靶向治療。

這也是肺研所吳一龍教授團隊ctDNA-MRD監測應用於肺癌治療全流程管理的又一重要成果。至此,廣東省肺癌研究所MRD研究三部曲圓滿收官。

近1/4患者長期停藥也無復發徵象

在這項前瞻性、非隨機臨牀研究中,III/IV期肺癌患者,經過前期全身靶向治療以及手術、放療後,達到影像學完全緩解狀態,同時癌胚抗原/血液ctDNA-MRD達到陰性,則停止靶向藥物,進入“藥物假期”階段。在定期複查時,一旦出現任一指標的陽性結果,則重新用藥。

研究過程中根據可預期的患者結局,可分成三種情況:A組(持續監測無異常,仍在停藥狀態),B組(嚴密監測下出現血液標誌物CEA/ctDNA陽性而重新用藥),C組(患者停藥階段出現影像學的疾病進展,重新用藥)。

研究結果顯示,在這一用藥方案下,入組患者的中位停藥時間達9個月,有接近四分之一的入組患者停藥長達20個月以上。當部分患者重新出現影像學疾病進展後,靶向藥物“停藥再用”的總體有效率仍達96%。

“這就像給患者提供了一段時間的‘假期’,當‘假期’結束、重新用藥時,病情仍可以得到控制,並且有可能推遲靶向藥物產生耐藥性的時間。”專家介紹。

據吳一龍教授介紹,在研究結果中,中位停藥時間達到9個月,而有近四分之一的患者更可達到長期停藥也無復發徵象,改變了以往此類患者需要長期應用靶向藥的現狀。這一結果說明在臨牀實踐中確實有一些患者,雖然診斷爲晚期,但可能並不需要長期用藥。減量用藥減少了患者的用藥負擔、藥物不良反應,更有可能潛在地延緩出現耐藥的時間。

知多D

靶向藥物“放假”

當靶向治療清除了大部分病竈,又利用手術或放療對殘留病竈進行治療後,可能達到影像學沒有可見病竈的狀態,即完全緩解(CR)。對於達到影像學CR狀態,同時CEA(癌胚抗原)/血液ctDNA-MRD達到陰性的患者,暫時停用一段時間的靶向藥物,如果重新出現病竈或者相關指標轉陽性,再恢復靶向治療。

採寫:南都記者 王詩琪 通訊員 董嵩 郝黎 張藍溪 張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