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300萬的房子投保,一年要花多少錢?

中新經緯8月29日電 (李自曼 實習生 張舒毓)“例如北京地區總價300萬元的房屋,若選擇房屋主體保額300萬元,室內財產保額20萬元,水暖管爆裂保額5萬元,附加第三者責任保額5萬元,保費一年1322元。”28日,人保財險的客服人員向中新經緯舉例介紹商品房如何投保家財險。

人們在生活中有很多潛在風險,房屋也一樣。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董建國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研究建立房屋體檢、房屋養老金、房屋保險這三項制度,構建全生命週期的房屋安全管理長效機制。

房屋保險究竟保什麼?普通人該如何投保房屋保險?

房屋保險已在多地開單

房屋保險是一種針對房屋及其附屬設施的保險產品,主要保障因火災、爆炸、雷擊等自然災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房屋損失。這種保險形式屬於家庭財產保險範疇,旨在爲房屋所有權人或住戶提供經濟上的保障,以應對可能發生的房屋損壞風險。

“中國當前專門的房屋保險主要有政策性的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農房保險,常見的家財險通常也能承保住宅。”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農村保險研究所副所長李文中告訴中新經緯。

李文中指出,當前財險業務規模較小,專門的房屋保險規模更小。一方面是因爲家財險件均保費低,沒有合適的低成本營銷渠道,阻礙了保險公司的積極性;另一方面相關產品的保險責任和保障水平不能較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影響消費者的投保積極性。近年來,一些保險公司正在利用互聯網的低成本銷售優勢,推廣普惠型家財險,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未來隨着中國老舊房屋的增加,房主面臨的風險也會明顯增加,房屋保險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房屋保險制度並非新概念。202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佈的《全國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提出,要“完善房屋質量安全強制性標準,研究建立房屋定期體檢、房屋養老金和房屋質量保險等制度”。2023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15個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加強經營性自建房安全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積極探索創新房屋安全管理方式方法,開展房屋定期體檢、房屋養老金和房屋質量保險試點。

目前,多地已經開展房屋保險試點。例如,廣州針對不同狀態、不同類型城鎮房屋,系統設計房屋安全保險制度;江西省南昌市針對有一定年限的房屋推出房屋保險;山東省濟寧市針對部分自建房提供房屋保險政策補貼;寧波、重慶、青海等地也均有房屋保險落地。今年3月,重慶首份“房屋安全保險”保單已經完成理賠,3.8萬元賠款由人保財險公司賠付到位。

家財險被當作房屋保險主要產品

中新經緯查閱資料發現,目前包括平安產險、人保財險、太保產險、國壽財險、中華財險等大中型財險公司均有房屋保險產品。

28日,中新經緯以消費者的身份致電平安產險、人保財險官方客服。

平安產險客服人員告訴中新經緯,提到房屋保險,通常業務員會推薦客戶購買家財險。家財險是房屋保險的一部分,不同地區的不同品種的房子保額也不同,主要分爲小區商品房和農村自建房兩種。

對於房屋保險的續保週期,平安產險的客服人員表示,房屋保險屬於消費型產品,交一年保一年,和車險很像。同時,平安產險也提供了相應的“自定義”投保通道鏈接,客戶可以通過自行輸入自己房屋的各類財產價格,在對應的評估算法下獲得保單。同時,和車險一樣,房屋保險裡也有很多不同的項目,其中針對着房屋中不同類型的財產,如傢俱、建築、房主個人物品等,客戶可根據自身需要選擇投保。

人保財險客服通過轉接業務員聯繫的方式,給中新經緯推薦相關產品的投保通道鏈接,推薦的產品爲家財險。該產品的保障內容分爲基本保障內容、擴展保障內容。基本保障內容包括房屋及附屬設施、室內裝潢、室內財產等。擴展保障內容則主要是針對一些意外情況,如室內盜竊、家電安全損失、水管破裂或者附加第三者責任等,基本覆蓋了常見的房屋風險情況。

消費者購買房屋保險要注意哪些問題?

李文中表示,消費者在購買房屋保險時主要應注意明確保險標的、保險責任和責任免除,選擇符合自身保障需求的保險產品。注意保險金額和保險期限,爲住宅提供適度保障。還需要注意產品是否包括增值服務,如果包含是否符合自身需要。

未來房屋保險該如何發展?李文中表示,首先,保險公司需要在保險產品設計上下大功夫,一方面真正做到定製化,更好地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個性化風險保障需求,另一方面提高保險條款表述的嚴謹性與科學性,避免不必要的爭議;其次,保險公司應當與政府共同培育民衆的風險意識與保險意識,認識到房屋保險的價值。再次,保險公司應當利用好互聯網銷售渠道,降低經營成本,實實在在地讓利於民,讓民衆真正感受到“物有所值”。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建議,房屋保險產品的設計、資金的籌集與使用、覈保理賠等運營環節,要多引入保險機構和保險資管機構的市場化機制和能力,並考慮借鑑地方政府和保險機構在推廣城市普惠型健康險的成功經驗,提高房屋保險產品的公信力,降低保險公司的銷售成本,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繫本文作者李自曼:liziman@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魏薇 李中元